赣剧饶河戏现状调查研究

2016-07-09 10:08刘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承现状

刘珺

摘 要:赣剧饶河戏是赣剧的重要一支,因发源于赣东北饶河一带而得名,是江西古腔遗韵保留最完整的戏曲之一,保留了江西浓郁醇厚的地域精华和古朴厚实的艺术本色,以其群众性、艺术性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饶河戏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历了辉煌,现今其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本文主要从饶河戏的现状入手研究,对保护和传承赣剧饶河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赣剧饶河戏;现状;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31-01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于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番邑、饶州,直到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之称。鄱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蔚起,丰富的物产资源,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为赣剧饶河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赣剧饶河戏之剧种源流

在江西,能够以“赣”冠名的地方戏曲应首推饶河戏。赣剧饶河戏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其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而且还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饶河戏作为赣剧的一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饶河戏这个古老的剧种吸收很多优秀声腔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弋阳腔作为饶河戏的主要声腔,对饶河戏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南宋时期,南戏流入赣东北地区,并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新的声腔--弋阳腔。据史料记载弋阳腔约形成于明代弘治年间,明代嘉庆三十八年弋阳腔已在我国南北各地流行,明代徐谓在《南词叙录》中曾提到“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由此可见当时弋阳腔的流行地域之广。

明末清初,随着乱弹腔的兴起,弋阳腔日益衰弱,至清代中叶,西皮二黄等乱弹腔进入饶河地区,这些伴有丝竹伴奏的板腔体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各种戏班子如雨后春笋一般的不断涌现。郑廷桂在《陶阳竹枝图》中云:“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弹腔”。从这首诗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乱弹腔在饶州府演出的盛况。1862年,饶河班在鄱阳县侯岗乡下嘴村形成,当时演出的地区主要在饶河流域一带,如鄱阳、乐平、万年等地,饶河戏也因此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饶河戏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种社班比比皆是,顶峰时期流行区域内有大小戏班上千个,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都会请一个戏班子来热闹热闹,一种时时歌不断,日日戏不停的热闹场景书写着饶河戏曾经的辉煌,如老艺洪班、彩富班、明经同乐班、斗笠班等。民国时期由于政局的动荡,许多戏班被迫解散,直至解放后饶河戏才开始复苏,鄱阳赣剧团于1957年成立,不仅整理改编演出剧目还培养了胡瑞华、施国爱、石桂安等一批优秀的饶河戏演员,剧团不断的发展壮大,曾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除公立剧团外还涌现了许多业余剧团,这些业余剧团也是赣剧饶河戏的生力军。

二、赣剧饶河戏之现状调查

饶河戏的现状调查对象为公立剧团、业余剧团,主要围绕着三个部分展开。

(一)演员年龄分布

通过走访调查,本人发现饶河戏的演员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倾向,很多的演员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

从上表可以看出,公立剧团的年轻化倾向较业余剧团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公立剧团属国家正式编制,工资待遇稳定,对演员素质要求也较高,所以年轻的演员都已以进专业的赣剧团为目标。

(二)演出市场及收益情况

饶河戏的演出市场主要集中在赣东北地区的乐平、万年、鄱阳等地的农村,有时也会去临近的省市,如浙江温州、安徽黄山等。据走访资料显示,以鄱阳县赣剧团为例,其年平均演出天数为182天,年平均场次为369场,年平均演出地点为39个。剧团的主要收益来自政府拨款和自助创收,政府每年的财政拨款约为75万左右,其余均为剧团演出收益,如2008年演出自主创收约为917104元。剧团收益主要用于剧团建设及职工工资发放。业余剧团没有政府财政拨款,完全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演员们一般利用农闲时排练,学习,演出,农忙时回家劳作。

(三)传承方式

和其他剧种一样,饶河戏在改革开放以前多以口传心授,师傅手把手教授的方式传承,改革开放后,这种传承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根据资料显示,自1953年以来,为了给鄱阳县赣剧团输送演员,江西省文化主管部门在鄱阳县先后开设了鄱阳中学文艺班、江西省艺校鄱阳师范赣剧班、鄱阳县教职中心赣剧班,这些专业培训班的开设为赣剧饶河戏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培养了一大批传承人。

以鄱阳县赣剧团为例,现有的演出人员可分为四批,主要是1982年、1994年、2002年、2008年从江西省文艺学校上饶分校的赣剧班毕业。不仅如此,现在的剧团每个几年都会向社会招收赣剧学员自己培养,这些学员一般年龄都在12-15岁,他们在学校里练习表演、唱功,毕业时已具有一定的表演基础,再进入剧团,拜前辈为师,进一步学习,从跑龙套开始,一般五年后,当演员已经具备扎实的演出功底时才正式登台演出。此外,家族式的传承也是饶河戏传承的重要方式。

三、赣剧饶河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出,饶河戏至今仍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是在现在这个科技飞速进步,社会高度发展的年代,饶河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观众流失,演员演出热情不高

饶河戏产生在赣东北地区的农村,之后进军城市市场,顶峰时期曾出现过一票难求的现象,但文革后,由于演出市场缩小,许多剧团迫于生计又把演出市场转回了农村。由于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带来的戏剧观演关系的失衡,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宁愿在大城市里打工也不愿回家务农,留在农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饶河戏的观众在不断流失,这也使得剧团数量明显减少,直接导致演员演出热情不高,尤其是年轻演员,他们担心农村的老人们一旦去世就没人来听戏了。不仅如此,工资低也是演员演出热情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特别是业余剧团,这些剧团都是自负盈亏的,并没有政府资助,演了才有收入,没有演出就只能闲置。

2.演员专业素质较低

从上文饶河戏的传承方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演员大多是12-15岁,也就是初中年龄进入赣剧班学习饶河戏,进入赣剧班后主要是以学戏为主,文化课基本不学,所以这些演员的文化水平都较低。而且很多都是老师口传心授,所以对具体唱腔很多演员都不了解,只是机械的学唱。

3.传统剧目失传

近年来,由于许多饶河戏的专业剧团改制,现在省内专业的剧团仅仅剩鄱阳赣剧团和乐平赣剧团两支,由于赣剧资料缺乏科学固定的整理,不少传统剧目失传,声腔曲牌成了绝响。

(二)解决方案

针对第一个问题,本人认为剧团应该努力的开拓市场。市场是剧团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市场一切都是空谈。应把主要市场转向城市,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可获得的机会也更多,剧团可以先以义演的形式推广饶河戏,在有一定市场后再开始商演。还可在少年宫或者老年大学之类的培训机构开设课程,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饶河戏,还可以提高演员的额外收入。再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如建立赣剧饶河戏官网等。

第二个问题,本人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年轻演员在校不仅应学习饶河戏的表演,还应该学习音乐理论的一系列课程和一些文学课程,如作曲理论,乐理,文学史等,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音乐修养还有利于新剧目的创新,为饶河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唱腔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老艺人来授课,分类教授。剧团和剧团之间亦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如进行交流汇演,共同探讨赣剧饶河戏发展的新路子,提升演出的整体水平。

对于传统剧目的保护,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保留剧目的上演;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新剧目的创作。拥有一定数量的保留剧目是一个剧团存活的条件和取得一定成就的标志,也是培养演员的最好的方法。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也是剧目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饶河戏在流传的过程中,一些剧目不断流失,有的是因为和时代脱节,有的是因为技艺没能得到传承,但这些剧目还是存在特殊的价值的,值得挖掘整理。创作新剧目也是尤为重要,保护前人留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保护前人创造的文化传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饶河戏经过了百年辉煌仍活跃在赣东北地区,但要饶河戏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让曾经辉煌的饶河戏走进新时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还需要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钟芳芳.群众心理影响下的饶河戏[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传承现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