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修复中腹部带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2016-07-09 13:25张宏奎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9期

张宏奎

【摘要】 目的:探讨手外伤修复中腹部带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后随访半年,记录并分析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结果:在6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中,优45例,良22例,差1例,优良率为98.5%;5例出现感染,3例出现液化,2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对症治疗后均治愈;66例患者的移植皮瓣颜色接近手部正常肤色,弹性与质地均佳,无痉挛与收缩现象,关节功能恢复,腹部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手外伤修复中腹部带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皮瓣成活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手外伤; 修复术; 腹部带蒂皮瓣

中图分类号 R6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4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79

手是人类肌体中一个非常重要器官,其结构精细,功能强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手外伤患者的数量正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手外伤甚至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多见的病症之一,这不但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1]。因此,为了能够帮助手外伤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给予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基于此,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68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15~62岁,平均(36.3±8.2)岁;患者受伤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6 h,平均(3.3±0.6)h;损伤部位中,手指损伤27例,手掌损伤22例,手背损伤19例;致伤因素中,锐器伤21例,烫伤16例,皮肤溃疡创面未愈15例,挤压伤12例,烧伤4例;合并指骨骨折41例,合并肌腱损伤27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禁忌证,自愿接受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且均签订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具体措施包括清创消毒、皮瓣选择、术后处理[2]。

1.2.1 清创消毒 患者入院后先明确手外伤具体部位、程度以及其他合并损伤情况。麻醉完成后,视其伤情及创面污染情况进行清洗与消毒,过程中应认真检查皮肤与软组织的活力情况,彻底清除已明显变性坏死的组织,保留有生机、未受污染的组织,尤其手术有连续性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严格进行止血。清创完成后,应用过氧化氢、90%氯化钠溶液进行多次冲洗,应用新洁而灭溶液进行消毒。关节囊损、骨骼与肌腱损伤者,应先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

1.2.2 皮瓣选择 视手部创面损伤部位、大小、程度等情况选择腹部带蒂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于腹部设定好皮瓣大小,以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为准,最小为3~6 cm,最大为10~18 cm。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将皮下组织与皮肤切开,再将皮瓣由深筋膜浅层撕起,修剪皮下组织,尽可能保留蒂部的皮下组织。应用皮肤脱套伤时,可管状缝合腹壁皮瓣的蒂部,以减少术后创面渗液。

1.2.3 术后处理 用胶布固定患肢,以防皮瓣折叠,确保蒂部无扭转与张力。注意保持创面的干爽清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改善微循环、预防血管肌肉收缩痉挛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皮瓣成活与血运情况,以及创口周边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渗血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则立即处理,以消除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让患者术后能够快速恢复健康。禁烟禁酒以防影响创面愈合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术后7 d可进行简单的、小幅度的手部关节训练。10~15 d可拆除缝线,断蒂时间一般为术后3~5周,必要时需进行断蒂试验。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半年,记录并分析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手部外形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肤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疗效判定[3]。(1)优:皮瓣移植成活,手部功能恢复良好,血运正常,手部外形美观;(2)良:皮瓣部分坏死,手部功能受限,血运未完全恢复,手部外形略显臃肿;(3)差:皮瓣未成活。优良率=(优+良)/总病例×100%。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对68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优45例,占比66.2%;良22例,占比32.4%;差1例,占比1.5%;优良率为98.5%。提示,本组患者中67例皮瓣成活,仅有1例皮瓣未成活。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68例手外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结果显示:出现感染5例,发生率为7.4%;出现液化3例,发生率为4.4%;出现皮瓣边缘坏死2例,发生率为2.9%;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并发症均治愈。

2.3 手部外形情况

对68例手外伤患者的手部外形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66例患者的移植皮瓣颜色接近手部正常肤色,弹性良好,质地佳,无痉挛与收缩现象,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拇指对掌功能良好。所有患者腹部的创面均愈合良好。

3 讨论

手是人类最重要的劳动器官,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机械伤、交通事故等因素造成手部损伤的现象越来越多,手部软组织缺损则占据较大比例。在进行手外伤组织缺损修复中,皮瓣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手外伤的修复方法很多: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历时长,皮瓣容易坏死,因此难以在临床上开展;邻指皮瓣修复,虽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皮瓣成活率高等优势,但需进行二期手术断蒂,病程较长,会对邻指造成损伤,而且治疗费用较高,因此很多患者宁可截指都不愿接受此类手术;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对一侧指固有动脉造成损伤,且对患指血运影响较大,术后感觉皮温低于健指,冬天抗寒能力差[4]。尽管目前手外伤的修复方法多种多样,但手术的治疗原则仍然应坚持就近原则,能简单不复杂,选择对患肢继发损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的手术方式。对手部皮肤缺损严重或神经、肌腱、骨骼暴露明显以及皮肤难以修复患者而言,临床上常运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创面的愈合效果及后期手功能的恢复均较佳[5]。

3.1 清创消毒的重要性

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能有效修复手外伤,皮瓣血循环较佳,成活率也高。但坏死容易出现液化感染,所以术前进行彻底的清创与消毒非常重要。应该彻底清理所有的污物与坏死组织,适当扩大创面范围并进行逐层清理。过程中要充分保留有活力的肌腱与骨组织,预防感染区污染面积扩。

3.2 皮瓣修复术应用

有学者认为,游离皮瓣优于带蒂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优于传统皮瓣,但由于游离皮瓣与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对血管的要求以及对创面无感染的要求均较高,手外伤患者因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创面坏死情况也不尽相同,且通常难以彻底清创,因此临床应用率不高[6]。腹部带蒂皮瓣的取材简便、易于操作,且供区损伤较小,皮瓣血供好,手术容易掌握也易于推广,适宜应用于手外伤修复中,具有组织血运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进行手外伤修复治疗前,应先根据实际情况对皮瓣大小进行合理设计,比例要适宜,蒂要足够长,无张力,无扭曲,修剪皮下组织时应尽量保留蒂部的皮下组织可管状缝合腹壁皮瓣的蒂部,以减少术后创面渗液。供区皮瓣缝合时,进针点应接近皮瓣边缘。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检查要仔细,应尽量确保皮下血管网的吻合。手术完成后,要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避免对皮瓣转移蒂部造成牵扯、扭转、折叠等,若发现异常则要及时处理。皮瓣断蒂后,要叮嘱患者适时进行手功能训练,以提升预后效果与生活质量。

本研究就腹部带蒂皮瓣在修复手外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68例手外伤患者中,67例皮瓣成活,仅有1例皮瓣未成活,优良率为98.5%;5例出现感染,3例出现液化,2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对症治疗后均治愈;66例患者的移植皮瓣颜色接近手部正常肤色,弹性与质地均佳,无痉挛与收缩现象,关节功能恢复,腹部创面愈合良好。由此提示,腹部带蒂皮瓣在修复手外伤中的效果理想,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部外形美观,大多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较为满意。因此建议,可将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广泛应用于手外伤修复中。

综上所述,手外伤修复中腹部带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皮瓣成活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军平.分析研究作业治疗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21-122.

[2]孙建新,张可帅.腹部带蒂皮瓣在修复手外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4):83.

[3]张昌军.腹部超薄皮瓣在手外伤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6):148-149.

[4]张思平,黄希勤,文娟玲,等.筋膜蒂皮瓣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532-1534.

[5]李晓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03.

[6]于新国,郭瑜峰,李梅,等.腹部带蒂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2):98-99.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