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香:莫把“气质”当“景致”

2016-07-08 14:45贾宪章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气质书香课外阅读

贾宪章

每到“世界读书日”,许多校园就把“书香”当做“节日景致”打扮起来,或热衷“激励之景”,热火朝天地举行“读书评比”;或喜欢“时间之景”,大张旗鼓地举办“阅读活动月”;或乐于“直观之景”,主题鲜明地组织“书香展示周”……校园里一时间“书香阵阵”。

毋庸置疑,书香应是校园固有的一种“气质”——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倡导读书风气,还应通过爱读书、多读书的实践,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此一来,校园自然书香弥漫,教育也自然步入佳境。校园“书香气质”应当与博学、谦逊等美好素质紧密联系,虽采自于书卷,却得益于孜孜不倦地阅读。如果常常错将“气质”当“景致”,那么,“书香”便会悄然背离初衷,沦落成一种校园“应景香”“迎合香”“流行香”……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环境气质”而不应是一种“酒香景致”。书香是校园特有的一种“环境气质”,通过教师示范、气氛熏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习惯。这种气质不是一定要具备何种形式、包含哪些内容、固定什么时间。可许多校园热衷的恰恰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酒香之景”,乐于沦落成一个个“酿酒车间”,忙碌着将“书香”进行“瓶装”和“罐装”。有的习惯“时间之瓶”——晨读提前一些时间凑成“爱读时间”,午间活动加点时间成了“悦读时刻”,晚上还要学生自设“自读时间”……无休止地变相利用本来属于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对学生是一种充实,说得过激一些,就是一种摧残。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课程气质”而不应是一种“茶香景致”。只有把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把读书与听、说、写、编、画、演、做、想相结合,逐步建构自己的阅读课程体系,及时确定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和数量,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编制辅助学生阅读的形式多样的校本阅读教材,合理安排校内课外阅读时间,创新课堂阅读教学,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这样的“校园气质”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并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可一些校园却像泡茶一样培育“书香”,轰轰烈烈地开展几次“主题月”活动、大张旗鼓地举办几次诵读成果展、郑重其事地进行几次大型表彰活动……感觉只要“煮茶之水”咕咕作响了,校园里就可以到处弥漫着扑鼻的书香。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课堂气质”而不应是一种“花香景致”。每个人都清楚,各种学科课堂才是校园书香的氤氲之地。因为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典中的经典,校园课堂教学水平居高不下,每节课上针对于诵读的指导自然格外凸显,学生喜欢读、读得通、读得深入就不只是语文或者数学某方面的书籍,而应是全方位的、包罗万象的,学生受到的熏陶、感染、激励也一定是润物无声、悄然无痕的。可一些学校却偏爱视书香为“花香”——管理者要职责明确,借阅记录要规范有序,就连桌椅的色彩都要十分讲究,可到此处“赏花”的不是“参观团”就是“指导团”,因为谁都清楚,一节课连着一节课的师生是无法光顾的;在每层教学楼设置一个漂亮的“读书吧”,书架的样式要别致,书目要丰富,可如此“如花景致”,学生却因忙于应付繁重的作业根本无暇欣赏……

校园书香是一种“气质”不是一种“景致”。有了真正爱书的人,才能闻到淡淡书香;真正有了一群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和学生,校园里才可能书香盈盈,书香气质才会成为每一所校园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责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质书香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墨韵书香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墨韵书香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书香海报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