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牛顿第三定律在动力学体系中理解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似懂非懂,是课堂教学的疑点所在.教师如果对这些教学疑点没有切实把握,就会导致一些教学误区,不利于学生认知的深化,容易出现思辨性错误.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处理,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基本教学思路的布局
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探究之前,都立足于这样的教学假设:学生对力作用的相互性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重复灌输一些他们熟知的实例和认知.这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其实,有关力作用的相互性,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而且在高中物理第三章中,学生学习力的基本概念,进行受力分析的操作训练,他们对力作用相互性的把握已经非常到位.学生只是尚未接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有关概念,某些细节性的问题尚未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认知上寻找生长点,推进学生认知的重组和完善.基本教学思路如下:①通过力定义的复习,引出作用相互性的讨论.②借助相互性,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③唤醒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关情境的回忆,强化他们的概念理解.④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总结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同时性、反向性、同质性,并以追问的形式提醒学生对有关认知的盲点进行思考.
二、“马和车”模型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看似简单,有些教师将其一带而过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细节上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匹马拉着车子前进,那么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呢?有学生认为,因为车子被马拉动了,因此马拉车的力较大;也有学生认为,要结合马车的运动状态来考虑:如果它们在匀速前进,就是两个力相等,如果加速,则马拉车的力大,如果减速,则车拉马的力大.教师可以借助力传感器进行相关场景的模拟,让学生直接看到在马拉车的过程中,无论它们处于何种运动状态,彼此间的拉力总是等大反向的.教师对此进行强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规律与运动状态无关,并且与谁是这一对力的主动施力物体无关.当然,教学到此为止还不够.这是教师单方面地试图用正确认知替代学生的错误认知,手段略显生硬,而学生的有关错误源于习惯性认知角度的偏差,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更正,让学生发现问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它们大小虽然相等,但是对物体的运动不一定能起到决定性影响,决定物体运动状态的是该物体所受合外力.车子被马拉动前进时,水平方向上一共有两个力:马提供的拉力以及地面阻力.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时,马车匀速前进;如果是马的拉力更大,则马车加速前进;反之马的拉力较小,则马车减速前进.同样,对马的分析有如下结果:马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车拉马的力(阻力)以及地面的静摩擦力(马前进的动力).如果两个力等大,则马匀速前行;如果动力大,则马加速;反之则减速.教师的讲解必须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只要界定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则两者间必然存在等大反向的关系;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个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形还与其他力相关,因此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彼此独立,更谈不上抵消.
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有着等大反向等共同点,学生对此经常发生混淆.针对学生的误解,教师往往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两组概念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促进学生辨析,效果一般.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纯粹的概念辨析无法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维.只有为概念提供载体,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区分和理解.有这样一个简单模型:某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压力的大小与其重力相等,学生对此结论习以为常,却未思考该结论的来龙去脉.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推导,这就需要借助二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受两个力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F,结合平衡条件有F=G;再看到支持力的发生,它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F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则有F=F.这一情境中,F与G属于平衡力,等大反向,却彼此独立,性质不一定相同;F与F作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性质相同,彼此依存.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认知困难进行重点突破,将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回避教学误区,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