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多少豪傑
女性有志,當自強
她,如水,純淨善良
她,如花,溫柔知性
她,如歌,旋律鏗鏘
似江河,普及萬物,浩大無盡
似木棉,開出亭亭玉立之勢
她唱響自立、自愛的鈞天廣樂
女性如水,純净善良,浩大無盡
今日之女性,紅過半邊天。這些傑出女性身上,都有着水一般的特性:純净善良、剛柔並濟、包容萬物、激昂澎湃。
在香港,有這樣一位如水般的自强女性,她就是曾詠敏女士。
她,心懷家國,倡議並與宋啟明先生(現任會長)、廖健忠先生(現任常務副會長)等創建了香港深圳龍城同鄉會,且帶領全體理事會同仁把會打理得有聲有色。身在香港的曾詠敏女士時刻牽掛着家鄉——龍崗的發展變化,面對家鄉這幾十年一日千里的快速發展,她喜在心裹,更希望團結在港的鄉親,弘揚愛國愛港愛鄉精神,關心家鄉建設,共同為家鄉做一點事。經過精心的籌劃,2013年11月,香港深圳龍城同鄉會順利成立,由宋啟明先生擔任首届會長,曾詠敏女士擔任常務副會長。
離鄉多年,赤子之心不變,曾詠敏女士這般愛國愛鄉情懷,源自其父輩的影響。據了解,她的爺爺曾文瑞先生是一位遊擊隊老戰士,曾與“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束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是出生入死的好戰友。當年,他們一起穿越叢林,血戰沙場,戰友情誼深厚。但不幸的是,曾文瑞先生在一次遊擊戰中壯烈犧牲。“那時,為了支持打遊擊,爺爺將家中的田地全部變賣,最終,家中一無所有,貧窮度日。”作為一名烈士後代,曾詠敏女士的血液中亦流淌着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無論她身在何處,心都是向着祖國,向着那片養育她的土地。以她自己的話來說,“我把會裹的事當做自己家裹的事一樣。”
她,自强自立,久經商場。在香港打拼三十七載,幾經沉浮,曾詠敏女士曾擁有數家公司,現今是大埔百進物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誠興物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不但闖出一片事業天地,而且在内地與香港兩地都置有小型物業,生活無憂,實現愜意人生。“自始至終,我從來没有想到能有今天,對於現在,我是比較滿足的。”然而,至於以前,她又是經歷過怎樣的一番艱苦奮鬥,待下文說來。
她,純净善良,有愛心,閒暇時分最中意與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樂事,“一有時間,我就會去唱歌,唱給一些長者聽。”生活在大埔多年曾詠敏女士,擔任多年有心連心敬老會榮譽會長,她熟悉並喜歡大埔的一草一木,對大埔深有感情,亦希望能多為大埔出一份心。
孔子曰:“水有五德,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觀”,水一般的曾詠敏女士,以水的包容與堅毅,贏得美滿人生。
女性如花,温柔知性,堅韌頑强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
天南樹樹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憐!
參天古幹爭盤拿,花時無葉何紛葩!
白綴枝枝蝴蝶繭,紅燒朵朵芙蓉砂。
——清·屈大均
木棉花,又稱“英雄之花”,它不枝不蔓,直立挺拔,象徵着奮發向上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曾詠敏女士如同一株木棉。
曾詠敏女士原名曾妞娥,幼時家境貧寒,家中共有五個孩子,除了她還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那時,母親身體不好,全家只有父親一人上班養家。”十幾歲時,作為長女的她就開始補貼家用,但社會閉塞、經濟落後,任憑個人如何努力終究無法改善生活。為了謀求改變,帶給家人好的生活,二十五歲的她瞞着父親,不顧生死,偷渡來到香港。後改名為曾詠敏。
最開始,她在電子廠、酒樓裹打工,用夜以繼日的辛苦换來第一份微薄的薪水。當她拿到第一份薪水時,她欣喜不已,第一件事就是為家人購置各種基本的生活物質,如糧、油、布等等,“以前,内地許多物質都是限購,因而,拿到工錢的第一件事就想到買這些。”之後,曾詠敏女士的生活都是如此,拿着辛苦賺來的薪水换成不少生活用品,然後挑成一擔從羅湖關口排成長長的隊伍過關,送往位於的深圳和龍崗家中。曾詠敏女士說:“雖然當時在香港打拼的每一天都很辛苦,但我就覺得心裹特别的甜,無論多苦,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現在我的兄弟姐妹生活環境都很不錯,讓我很欣慰。”
而當初,得知她偷偷一人跑去香港,父親剛開始很不理解,當他明白女兒的一片苦心之後,幾乎天天寫一封信鼓勵她在香港立足。
三年之後,聰明靈活、懂得抓住商機的曾詠敏女士開始做起了小生意,經營時裝、盆菜,還購置樓宇、做商業物業中介,幾項生意同時進行。不幸的是,在遭遇97金融風暴之後,房價大跌,她的財富大大縮水,幾乎面臨破產,不過她没有放棄;又經歷了非典後,有見於地產數次起伏仍穩定市場,她敏銳地感觸到香港樓市蓬勃發展的前景,遂在2009年結束時裝、盆菜生意,專注發展地產中介這一項。
早前,曾詠敏女士自置物業創辦有大埔百進物業有限公司、誠興物業有限公司,專注地產中介服務。“百呎竿頭,更進一步”、“誠信立,事業興”堅持這些做人做事的原則,她在地產中介服務行業做得如魚得水。與此同時,欣喜看到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她亦在深圳、龍崗等地加以投資。從而,將生活一天過得比一天好,終於能夠揚眉吐氣。
在曾詠敏女士的身上,除了勤奮、孝順、誠實之外,還有自强不息的堅韌與不屈,這一點,在她來港之時就淋灘盡致地體現了出來。
當時,曾詠敏女士帶着兒子們在香港舉目無親,一位社工曾苦口婆心地勸她去申請政府的綜援和公屋,但是被她當即拒绝了,理由很簡單——“一個人倘若只是伸手去要東西,坐着等待别人來救助,而非自己努力去打拼,那麽,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我必須要為我的兒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同時也激勵自己更好在香港打拼、立足。”
在她的言傳身教之下,她的三位兒子都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她的大兒子已成為了她事業上的好幫手,小兒子則從小就是香港有名的足球健將,在2004年曾入選香港奥運隊,獲得最佳青年球員,2009年曾出戰束亞運動會,在守門員的位置幫助香港隊奪得冠軍。每當他在接受採訪時,他都十分感謝母親的用心培養……見到兒子們都擁有自己的一方事業,曾詠敏女士十分欣慰。
“我一直是信佛的,佛教人向善;父親也常教導我們,要心有家國,有國才有家。如今,我也常向兒子們分享:首先要做好自己,同時要多回饋社會、貢獻社會。”為了使得兒子們對家鄉和祖國有深刻的認識,曾詠敏女士常借機會將兒子們帶回家鄉,讓他們多接觸,從中培養他們愛國、愛港、愛鄉的意識,“同時要懂孝順,懂感恩。”
擁有當前的人生,曾詠敏女士曾經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直以來,我都好感恩,感恩身邊幫助過我的人,感恩香港有這麽好的環境和機會得以發展……如果,當初内地有現在一半的這種條件,我都不會來到香港發展,因爲我深愛着家鄉,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有人曾說:“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净。”4月26日,是曾詠敏女士來到香港的第三十七個年頭,在時間的見證之下,她不但光榮地完成了一位長女、大姐的責任,完美地履行了一位母親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她以水百折不撓的精神、以樹挺拔的姿態、以歌鏗鏘的旋律,唱響了一位新時代女性自强不息的時代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