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探析《致青春》取得高票房的原因

2016-07-07 12:10王宇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

王宇

【摘 要】自2011年起,我国不少青春文艺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简称《致青春》)于2013年上映至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好评不断。其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从传播学理论上考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多种传播技巧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致青春》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在面对《钢铁侠3》《疯狂原始人》等影片的来势汹汹时,以“前势凶猛后劲十足”的架势成功抵挡了这些海外大片的冲击。影片从2013年4月26日公映至5月28日,33天累计票房已达7.08亿元,仅次于《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和《画皮2》等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记录①。除去赵薇本人的影响力,其取得出色传播效果的原因是多样且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传播学视角;《致青春》;高票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36-02

一、多角度阐释主题打动人心

正如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W·凯瑞所说,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②,因此为了获取与观众相似的共同体的身份,本片导演在每一个场景的处理上都充满形式感:承载着梦想疾驰而去的列车,挂满迎新横幅的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社团纳新,同住一个屋檐下性格迥异的舍友……谁的大学生活不是如此呢?影片中的场景就是真实发生在观众身边的缩影,当屏幕出现这些与青春有关的寻常画面时,便足以在第一时间拉近观影者与影片的距离,将观众带入电影中。

青春岁月中的爱情,大都是有情人未成眷属却依旧刻骨铭心的爱恋,而这也恰恰成为了人们对于“痛并快乐着”的青春爱情最为真切的记忆。《致青春》中,郑微与林静青梅竹马的美好爱情却因为双方父母的出轨和林静的出国无疾而终;在郑微与陈孝正这对欢喜冤家终要修成正果时,无奈出身贫寒的陈孝正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了出国留学;张开对阮莞几乎到卑微的暗恋……尽管电影中的每段爱情都可以说是荧屏上的老桥段,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回避,反倒是顺其自然地向观影者讲述了这些司空见惯的事,令观众纷纷在泪水涟涟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现实依旧残酷无情,但戏中人物就是你我的真实写照。

据调查,目前中国核心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5岁③,这个庞大的分众市场观影需求深刻地影响着华语电影的美学生态与创作走向④。《致青春》以无深度、自我反思的后现代特征,对每一个个体的成长进行了讲述。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作为我国核心电影观众的这个群体恰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阶段,133分钟的影片足够他们细细品味渐行渐远的美好青春,体会曾经的年少无谓和如今些许的惆怅无奈。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影片中某个瞬间、某个片段都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正因为这些真诚的影像所围绕的主题是青春与爱,于是观影者在充满青春与怀旧气息的电影中,将内心的压力释放,把思维定格在了那段既美丽又温暖的青春岁月。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营销策略

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已经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影营销也不例外地在发生着变化。从2011年一部仅投资890万、最终收获3.5亿票房的《失恋33天》开始,到2013年《致青春》的大获成功,这些“黑马”影片顺应并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得到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一)对传统媒介的整合与突破

《致青春》整个团队在电影的营销过程中,非但没有摒弃对传统媒介的使用,还依靠传统媒介本身已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为影片造势。例如,2013年5月1日《广州日报》曾发文《网友神级解读<致青春>》、《扬子晚报》在2013年5月3日曾发文《<致青春>为什么这么火》等,文章均对《致青春》不乏褒奖之词。此外,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晚间新闻》、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等栏目也均对本片及导演赵薇进行了报道,大赞本片“这是十年来内地最好的青春片”。

(二)运用新媒体打造热门话题

《致青春》的创作者以“怀旧”为武器撩拨观众情绪,配合全方位的营销,将影片的上映打造成一场事先张扬的全民“青春”事件⑤!具体到实践中,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部制作成本仅6000万,几乎都是新人参演的电影,《致青春》选择利用微博不断制造话题,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与本片相关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将“致青春”的话题深深刻进人们的生活。

在电影前期的筹划与宣传阶段,该片的官方微博发起了粉丝投票确定林静的扮演者以及公开征集电影宣传海报等活动,旨在向广大网友展示电影的创作观念及过程,激发网友的好奇心,加强网友的参与感。同时,借助微博明星、大V所拥有的巨大粉丝号召力,为影片日后的高票房推波助澜。例如,舒淇说:“滴儿~等得我颈子都长了”,姚晨也说:“青春已逝,理想不老。祝福你,我喜欢你那明媚阳光的笑容。必须要去看。”⑥除去娱乐明星,商业大佬史玉柱、“最萌法师”延参法师等也都在微博为《致青春》这部影片进行了宣传,他们作为自身领域名人,依靠自身的力量给影片发展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等多类型的观众,给电影的传播效果打开了多个渠道。电影上映后期,该片积极组织主演参与微博微访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令现有的微博话题热度持续发酵,陈孝正的一句台词“你神经病啊”也成为当时热门的微博体,引得大量网友跟风模仿。

通过新媒体在其互动性、个性化、共享性等方面的优势,电影《致青春》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致青春》除去微博还从各大论坛、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个平台入手,尽可能地运用新媒体来为自身制造好的传播效果。

三、原作与改编均力求真实以引发共鸣

《致青春》原小说的文本作品,在网络上的点击量已超过百万,小说的读者事实上已成为影片的潜在观众。尽管小说在故事的安排上略显老套,叙述风格也不够成熟,但文章中对那一代青年人风貌的真实描写,就已足够得到读者的认同了。正如小说作者辛夷坞所说:“刚毕业没多久,很多青春的记忆还是鲜活的,心底奔涌的那股热情怎么挡也挡不住,也因此流淌出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从而带给大家更多的共鸣。”⑦青春片的要旨在于通过故事的运作,在保持观众幻觉的同时,象征性地解决历史与现实状况下的群体焦虑⑧。因此电影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也是十分注重真实的最大化的,使得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人物更加饱满立体、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且更具戏剧性,令小说与电影合力的传播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作为一部小成本青春文艺片,《致青春》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电影制作团队精准地抓住了受众的口味,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影宣传团队把握住了如今这个大的新媒体时代背景,利用新媒体手段的多种优势,充分发挥受众对传播效果积极的反作用力,使受众成为电影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成为影片票房的贡献者。

注释:

①李道新.<致青春>与赵薇的“我们”[J].电影艺术,2013,(4):19.

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③于帆.电影赚票房,别小看观众[N].中国文化报,2012-12-24.

④聂伟.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力——<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

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J].当代电影,2013,(7):46.

⑤高山.全民“青春”事件下的怀旧消费——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国产青春片的市场际遇[J].当代电影,2013,(7):50.

⑥凤凰网.央视盛赞<致青春>:十年来内地最好的青春

片[EB/OL].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3_05/02/24852240_0.shtml,2013-5-2.

⑦新华网.<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电影和原著相似

度有五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4/

28/c_115581123.htm,2013-4-28.

⑧陈淘.美国青春片中性的政治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