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子生行”对越剧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6-07-07 10:58章瑾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

章瑾

【摘 要】越剧的角色行当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和大面,其中越剧中的女子小生在剧中的地位较其他剧种更高。本文着重分析越剧发展中女子小生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越剧;女小生;呤嗄调;阴柔唯美;儒雅俊秀;飘逸潇洒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6-01

一、越剧的形成和发展

(一)越剧的形成

越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剧种,其发展的历程并不长,但随着一些经典作品的传播被世人所熟知,颇具影响力,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县、新昌一带,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所创。越剧从生根萌芽时期进入升枝舒叶时期是在浙江,而茁壮成材、繁茂成荫时期是在上海,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广大江南地区,曾被称为“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绍兴成为古越国都城,因而1938年改剧种名称为“越剧”。

(二)越剧的发展历程

1906年3月27日,浙江嵊州甘岭乡东王村的农民将门板铺在路上,搭成简易的戏台,嵊州说唱艺人开始登台演戏,他们的这次粉墨登场,标志着一个新剧种――中国越剧的诞生。

1923年,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开办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的名义进入上海演出。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琴师王春荣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创造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

从1938年1月底起,女子绍兴文戏陆续涌向上海。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据1939年9月统计,上海有十三个演女子绍兴文戏的剧场。1941年初已有34个戏班,居上海各剧种之首。

1942年,在袁雪芬等老师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的优美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特别是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的演出,在百年越剧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艺术迎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步由浙江、上海走向全国。这个时期一批优秀剧目在演出后广为传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打金枝》等,深入人心,铸就了越剧艺术的辉煌。

二、越剧的角色行当及女子小生的唯美

越剧的角色行当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和大面。其中“生角”在女子越剧中由于是女演员扮演,故比其他剧种的小生行当更具柔美特色,在戏曲中的地位也较其他剧种更高。越剧小生分为穷生、冠生、巾生等,其中书生是越剧中较为主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飘逸和俊秀,比如张生、陆游、梁山伯等。

越剧虽是由男性创建的,但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和兴起,进而达到鼎盛时期。女子越剧本身拥有“柔”的特征,女性戏曲之所以能够确立,关键是“女小生”的产生。女小生是指由女子来扮演“小生”角色,即“女扮男装”,这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与最早的京剧舞台上满台男演员男扮女装,被称为“男旦”的现象刚好相反。女子越剧的题材以“生旦传奇”为主,其风格基调为柔和优美,越剧舞台上满台都是女演员,有的风流倜傥,有的唯美端庄。越剧从男女同台到后来的纯女子演出,是越剧百年历史上的一次大转折,也使越剧成为祖国戏曲艺苑中独具一格的剧种。

女子越剧的成功是由于其跨越了女性扮演男性角色时在声音与形体表达两方面可能遇到的性别障碍,女小生这一重要行当创造出介于两性间的独具魅力的戏剧表演风格,所以对女小生的要求是俊美、清新脱俗、飘逸潇洒、富有书卷气。“越剧是柔和优美的女性戏曲。‘女性戏曲是越剧确切不疑的美学定位。在百年越剧的发展中,女小生儒雅俊秀的扮相美、超越性别的距离美形成了其独特之美。我国的戏曲多达三百余种,女性戏曲仅有越剧一家。”

女小生是通过女性的理解来演男性人物,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反观,诠释的是女人眼中的男人,是理想化、艺术化的男人。越剧女小生这个行当超越了生活,诗化了人物,将角色的美挥洒到了极致。或许女观众喜爱女小生是因为舞台上的男人是由女人自己自由塑造的,而且正是她们理想中的男人。女子扮演的男子温柔多情、儒雅潇洒,如果换作男子来演,恐怕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样的尽如人意了。越剧女小生不是用男人的“阳刚”来演,而是从女性的角度、用女子的阴柔来演绎男人形象,这样就使舞台要塑造的形象形成了一种超出纯粹男人的极美,达到了一种或优美或壮美的审美感觉。

三、结语

我国有数百个地方剧种,而其中所有男角和女角均由女性扮演的却只有越剧。女小生以其阴柔唯美的声腔与表演艺术,在舞台上将角色的美挥洒到了极致,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这种性别交互体验的唯美主义倾向使得女子越剧具有一种独特的美,甚至堪称一种情致。

参考文献:

[1]高艺龙主编.越剧艺术论[M].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456.

[2]曹凌燕.梦入剡溪的笃声:趣说越剧[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