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介

2016-07-07 08:38
美术文献 2016年4期
关键词:展期艺术家创作



展览推介

北京

歧感激流——通向语言的绘画

展期:2016/5/8—5/18

地点:今日美术馆

该展由戴卓群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彧君,段建宇,耿旖旎,侯勇,黄宇兴, 吉磊,贾蔼力,李青,刘唯艰,马文婷,秦琦,仇晓飞,申亮,沈晔,宋元元,唐永祥,屠宏涛,谢南星,谢其,翟倞,詹翀,郑文昕共22位艺术家,对这样一批70、80后艺术家目前的创作生态,戴卓群写到:“绘画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只有在语言的建构中,事物原本被遮蔽、不可见乃至不可理解的东西显现出来。绘画通过语言将真实对象予以分析、分解,然后重新给予新结构、新内涵,这种没有确切意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形而上学活动,使得绘画在与其客体以及时空之间产生新意,其意涵远高于原初对象一般的可理解性。”艺术的意义“是通过绘画语言的建构,赋予物像的增益,可以说,是语言创造作品,或者更进一步说,只有语言才是作品的灵魂。绘画的语言方式使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并存不再是纯粹偶然的结果,绘画亦不再体现恒定的、有限的、‘真实的’意义,而是不知穷尽地努力去创造新的形式与意义”。

我该何其幸运,与你不期而遇

展期:2016/4/24—6/12

地点:Tong Gallery +Projects

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太多的相似/相近/接近/近似。如果能在“所见之物”的表面渗入意义,就会发现也许只是一场美丽的“我们在此相遇”。

九位艺术家参与的联展“我该何其幸运,与你不期而遇”指涉一种已存在的现象,作品表象上的相似/相近/接近/近似不一定是一种模仿或学习。展览上两两艺术家采用不同的媒介,但作品本身的所见之物都带有一种类同感,虽有明确的类同感但却没有影响作品现在明确的不同意义。

看到,知道,理解,了解,这过程是一个不断堆叠或不断加强的步骤。“我该何其幸运,与你不期而遇”,遇见了但请不要只看到表象,才是这个展览希望传达的一种态度与方式。

献一束鲜花

展期:2016/4/23—5/28

地点:红鼎画廊

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一群最真实的个体:他们是时刻在思考、一直在进步的艺术青年;他们崇尚探索和批判,有时候也在游离和叛逆,但更多时候是在反思,对于当代艺术、对于生存现状、对于不同地域所代表的文化、对于自己的束缚或渗透,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所以,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带有尖锐和冷峻的气质。“献一束鲜花”里,艺术家用不同的材质表述不同的诉求,把材料独立出来,赋予它们当代色彩,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思考及材料的无限可能性。每个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呈现,每件作品都是个人精神的呈现。最后,别以为这真的是一束鲜花,或许是一簇别有含义的对抗和讽刺也未尝不可——这个浮夸的世界太需要棒喝和打磨了,也许腹黑才是四月的主旋律。

明觉力——冯良鸿、李益、倪军、尹齐、袁加作品展

展期:2016/4/29—5/26

地点:久画廊

作为久画廊2016年的重要展览之一,本次展览展出了冯良鸿、李益、倪军、尹齐、袁加5位艺术家分别创作的二十余幅作品。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绘画即生活。“明觉力”是一种瞬间安静的自由,而参透也是瞬间的喜悦,理智而明了,它是一切了然于胸的超然物外,让这本来稍显“贫”的四个字——“不明觉厉”转变为这5位60后艺术家在这个年代最想表达的想法。60后是幸运的一代,社会的巨变让他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两极,对于自己的成长背景,惶惑却又清醒。他们通过画笔记录了当下的思考和想象,静默无声,却是陪伴了这一代人的成熟,于无声处记录着也流露了作者们的心境。不同的学习履历,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精彩的画幅。

于吉:黑山

展期:2016/5/13—6/18

地点:北京公社

于吉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她近年在项目创作中频频涉及关于自然介质、地景,以及与身体对抗、相交、反馈的关系,通过其丰富的创作形式以及不断尝试与他者的合作中找寻更为复杂和交错的艺术语言。

“黑山”,“黑”是紊乱,未知,也是创作中出现的介质颜色;“山”是精神的,是自然世界的,特指的,亦或泛泛之山,绵长而深沉。“黑山”浓缩了于吉对自我世界的一种想像,也展现了其对创作的一种想像。展览展示了她的主要作品《Ta Jama》系列、《石肉—零件》和《黑》。展厅地面可寻的痕迹,来自开幕的现场行为《即兴判断》(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行为(运动)与行为(运动)过后的“遗留物”共存。于吉精心布局的现场提供了另一种观演与进入的途径。三个不同身份的表演者在行为发生时即与现场已有物件是平等关系,以第二层形式在同一空间予以叠加,交错。

感知新异——张卫作品展

展期:2016/5/7—5/18

地点:今日美术馆

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展出张卫近年创作的作品62幅。张卫提到他的创作一方面是借用日常场景、庸常行为来涂写生活之图像碎片,另一方面则是以无序的、肆意的水墨渗化来破坏那些常态化的视觉经验。水墨在此并不局限于一种语言,而是具有一种审美的寓意。

策展人杨维民说,张卫自己的成长过程是他不断地寻找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他不断地在求新、求变,但他自己一直有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就是对传统、对西方艺术这两个方面很好地吸收和转换。水墨对于常态化视觉经验的破坏,显然成为张卫介入现实、制造新异感知的途径与方法。

邵一个展: 邵一在此

展 期:2016/5/1—6/12

地点:香格纳(北京)

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邵一最新创作的装置作品。邵一的作品由始至终都贯穿着他对“物”和材料的思考和运用。在后工业化的语境下,他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用朴素简洁乃至破旧的材料:金属、玻璃、木头、石头、机械等,通过打碎重组、转换、创造等方式,将传统文明和工业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质变的方式激发出一系列或尖锐或含蓄或厚重或轻盈或动人心魄或引人深思的作品,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由此建立起邵一的精神象征世界。

不同于“造图腾”掘地三尺的“工地现场”,“邵一在此”是一幅关于邵一的“全景图”。“邵一在此”是一个宣言似的时间截面,将邵一和他的作品固定在当下。往后是过去,向前是未来。邵一在此,此时,此地,此身。

上海

私信力

展期:2016/4/23—6/10

地点:玉衡艺术中心

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朱小钧策划,呈现在此主题下包括党震、郝世明、姜吉安、彭薇、桑火尧、曾健勇共六位艺术家的多样题材作品,涉及架上绘画、当代水墨、拼贴、装置、雕塑等。展览试图在一个公信力不断沉降的时代,充分展现个人私信力的自由。 所谓私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在这个展览中,我们选择了六位艺术家作为个案,他们对艺术的执念和持守,在作品中呈现出对私信力的笃定和放大。从作品出发, 策展人更关注他们身上思想、情感的格局和性格魅力。

在展览的呈现中,“私信力”被尊重和强调,观众既能看到艺术家和这个时代互为镜像,又能触摸到根植在他们作品之中的性格基因。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清晰而独立的个体面貌......

告诉我一个故事:

地方性与叙事

展期: 2016/5/28—8/14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本次展览分享了11个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故事,根植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透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以及他们和这些土地个人化的深厚联系,呈现出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亚洲的面貌。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地区生活的一个折射点,或立足于当下,或穿越过去和未来的想象,这些点与点之间互为参照,相互连接,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背后隐藏着近代亚洲各国相似的命运,我们通过了解彼此来重新认识自己。展览在呈现作品叙事多样性的同时,也使作品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关联的脉络——围绕集体的记忆与个人的梦想,历史的回溯和展望,每一位观众都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展览完成一个不一样的解读。

云间风度——王劼音

展期:2016/5/6—6/30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王劼音被评论家称为当代“文人画家”,他的作品气质与古代“文人画”追求的意趣一脉相承。此次展览以“文人画”为引,铺开一次古今同台的对话与言说。

“云间风度——王劼音”试图创作一个新的现场,将传统绘画中八大山人的“墨荷”、髡残的“为周亮工作山水”、龚贤“别馆高居图”,以及洋画运动初期艺术家林风眠的“松涛”、关良的“石门”、丘堤的“平湖秋月”这些作品与王劼音不同时期的创作并置在同一现场,在龙美术馆的公共空间中完成一次精神的共振和现场质感的互换,透过王劼音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参详古代文人绘画的精妙意趣。同时也借助古人作品的再现更加清晰地解读和感知王劼音作品中灵动和消散的气韵。

此次展览现场无论是传统作品的当代性呈现,民国时期洋画运动先锋们的东西融合的绘画实验,还是王劼音在形式气韵与材料的当代性中探求古意,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精神意旨遥相呼应,在王劼音此次个展中完成一次全新的探索。

我收藏的106道闪电——陈晓云个展

展期:2016/5/22—7/4

地点:香格纳画廊H空间

此次展览展示了艺术家2016年最新创作的雕塑,装置以及影像作品。以“我”“收藏”的“106道闪电”为名,以第三人称的创作者姿态通过雕塑。影像等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有名无实,有实无形,有形无意或者强词夺理地杜撰关于对闪电的理解。此处艺术家所收藏的闪电也许是关于物的,也许是关于瞬间的感受,也许是一段扭曲的叙事。也或许是记忆模糊前那最后一刹微暗之光。如同我们都被那闪电瞬间的能量所触动却无法描述那道闪电的形状而艺术家所强调的“收藏”是一种“归类”或者是指杂乱甚至互相干扰的样式集合所以“创作”变得没有“理解”,更加让“收藏”变得合理。

调频——闫珩个展

展期:2016/5/13—6/24

地点:阿拉里奥画廊

此次展览命名为“调频”(全称“频率调制”),是基于闫珩作品的特性。正如同调制之后的频率,他的作品具有连续性和出色的平衡力,并向观众展示出广泛的可能性和大量符号性的情节及情绪。闫珩总是对于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以及因此造成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有很大的关注。这些关注点体现在他使用过的多种媒介和多个主体之中,也从涉及人类现实的符号性替代物中露出端倪。闫珩并不是简单使用直接的方式建立同观众的交流,而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诗化的转译,以此更贴近人性。他常用装置和绘画结合的创作方式,藉此与观众沟通,传达他试图表达的信息。我们可能相信自己生在更好的时代,与我们先前的时代不一样,个人的意识和个体存在从来不曾如此重要。只是,我们本质上生活在记忆的禁锢中,身处迷茫却不知未来。

《目录》——尚暾个展

展期:2016/5/20—7/10

地址:东画廊

展览以《目录》为名,力图通过对创作线索的追根溯源,呈现艺术家脉络丰富的艺术实践。展出作品包括尚暾标志性的绘画、影像、装置,以及与艺术家创作有关的手稿和文献等。开幕现场,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行为表演作品引领观众练习了一段“净身观展操”。

尚暾的创作拥有复杂的谱系,而又富含多种隐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的创作中,反复出现诸如救生圈、纸巾、塑料板凳等廉价商品,无论是这些材料本身还是其符号,都在尚暾的艺术语言里被转译为极具表现力的意象。这些创作的出发点,源于尚暾对中国社会高度商业化的现实与普通人之间纠葛关系的切实关心。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转型成为世界工厂,向全球输出大量的廉价商品。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贸易背后,是辛勤的劳工和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身处如此的现实之中,尚暾以艺术,亦或隐喻,亦或直指人心,折射出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生存危机。

李然个展——还是这群人

展期:2016/5/28—7/10

地点:艾可画廊

艾可画廊新址的开幕首展李然个展“还是这群人”是继2012年“漂亮知识”以来艺术家与艾可画廊合作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呈现的4件作品都带有李然在新加坡的一次游历的印迹,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游览经历进行推演与重现。艺术家通过图片与影像、声响与动作、情景与回忆,将旅行者的身份置于前景,尝试还原一个既作为“漂泊者”也作为观察者的逻辑与视角。展览同名作品《还是这群人》的四屏幕录像,恰好是这种观察视点交织后的显影,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了现有艺术机制中面面相觑的参与者。而在另一件作品《这并不复杂,一本参观手册》的双屏录像装置中,艺术家将同期在巴黎蓬皮杜中心所呈现的创作也纳入了这种视角的关联性中。

当然,李然的艺术实践并非以一个游览者的一般状态把现实内在的复杂性抹去,而是将自身置于事实性的远端视角,通过展览本身的整理获得时空交错的距离,并以此为出入点呈现一种环视的过程。展览中供观众阅读的短篇小说《体育场里的野餐》与抽帧切割的图片装置《“星球”的斜对面》都分别再现了这种观看过程。

胡任乂“忏悔车”

时间:2016/5/28—6/2

地点:圆明园路、威海路、宜山路、武康路附近

胡任乂对一辆卡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多年以来实施的“忏悔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单元。雪白的“忏悔车”行驶在城市中间,参与者在内心挣扎之间进入一个暴露于公众的完美忏悔现场,从而释放内心的痛苦。艺术家协助参与者把私密的信息转变成释放的公众信息的同时,使人们更轻松地回到正义一面。“忏悔车”是一种私密信息交流的流动媒介,也是人人都能参与的灵魂之车。一个幻想着的完美世界在现实中被人们驾驭着,流动着,“忏悔车”在上海市区行驶的地址是不具体的,随着人流和交通的变化会随时改变忏悔车流动的方向。在艺术家看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兑换是不可阻挡的,无法随着人类的意志所转移。“忏悔车”的出现是自然规律而不受约制,他期望人们能借助这个移动媒介穿上新的表皮传输出最私密的信息。这辆装着无数私密信息的卡车将开始一个长期的旅程。

追问花朵——于涓个展

展期:2016/5/21—7/15

地点:安簃艺术空间

于涓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当今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难免受到各种光怪陆离的当代视觉景象的影响,尤其是专业学习所涉及的戏剧影视的视觉语言体系和表达构成技术,使得她在造景造境、经营氛围、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十分突出。但这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无论求学期间、涉世之初,还是选择做职业艺术家以后,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虽然变化多端,却都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特殊气质。在这种气质的统领下,她的作品单纯却有力量、繁复却不累赘,快乐却又寂寥、痛苦却不沉沦,含蓄却能清澈,直接却不直白。(节选)——黄剑《赤子其人》

金景鸿个展——景片

展期:2016/5/14—6/14

地点:白马当代艺术中心

景片是戏剧舞台艺术里的一个专业术语,指戏剧舞台上布景的构件,根据剧情的内容会在上面绘制不同的图案,用来呈现环境和烘托气氛。

这次展览如同一出戏剧。金景鸿以画布、纸本作为一个虚拟舞台,在“舞台上”借助舞台美术设计的思维模式,运用拆分、重构、拼贴、组合等一系列工作方式搭建了一个个“景片”。当观众走进展览现场,就成为假定性的角色。观众的行为语言和他的“景片”发生着各种微妙的关系。观众在感受作品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假的真实演出。

武汉

江超/鞠腾双人展

展期:2016/4/23—5/8

地点:海山艺空间“22平方米”

当下的艺术创作正处于一种极其活跃的状态,众多艺术家个体的实践与求索,正在日益丰富着我们的视觉经验与思想维度,各种风格和观念的碰撞,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自觉、可能性与蓬勃的创造力。鞠腾与江超通过展览展示了日常创作的状态。江超通过描绘一些荒凉的场景、压抑的画面色调来传达他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感受。鞠腾的作品主要是运用丙烯颜料的泼洒来制造偶然的抽象的视觉效果,再以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和人物穿插其间,画面活泼,充满着喜剧与调侃。本次展出的这些作品虽然谈不上成熟,但都是真诚地反映了年轻人对绘画的认识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态度。

成都

第四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时间:2016/4/25—5/2

地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本届艺术节由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和水璟唐共同主办,在开放与多元的社区空间中呈现,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如声音、现代舞、行为艺术以及影像来创作作品,将作品放置在人群、建筑与自然的多重场域中穿插与交融,作品的力量在重叠的景观中即时地衍生与扩充,呈现出新媒介艺术介入公众、介入空间的态势。而身处在这个极具开放性的创作现场的观众,将不仅仅只能以单向度的视点观看作品,而是有机会从反向的主体交互性创作中感受现场艺术的魅力。

宝鸡

“光”新媒体装置艺术节

展期:2016/5/1 —6/ 1

地点:忽然美术馆

由新主义承办的此次艺术节共23位艺术家参展,作品围绕“光”这一主题融合空间点亮了远在中国西部忽然美术馆。“光”是宇宙日常和无常中的生命知觉,它携带能源和能量;“光”是希望,是未来和温度的代表,艺术在被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彰显着生命能量的印迹和温度。将“光”作为主题,象征着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对未来艺术的精神价值能量能够延伸进入公共的期望和努力。展览有众多国内外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带来“光”的能量,作品从视觉的、体验的未来感出发进而介入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中装置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开放度和形式能更好地融入公共,带入社会文化并推动消抹艺术与生活的界线。

台北

打开—当代选2016

展期:2016/5/22—7/3

地址:耿画廊

本次展览汇集了“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当前九位成员共同参与一场创作构思。没有特殊的标题,反身思考作为共同经营组织的一份子,如何在自身的创作轴线上共构一条可能的“关系式”?本展论述主要由“文化物件”为发想与延伸而出。所谓的“文化物件”,不单指涉日常物件之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在社会中的身份与作用。艺术家所重视的更是它们在原属社会场域中的使用方式,现成物不再是那个摧毁旧美学的陨石,其概念一如金块般不断被碾压、捶打,延展到如蝉翼箔纸般的细薄,从而成为另一种美学的根底。

陈文骥作品·台北展

展期:2016/5/13—7/10

地点: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

作为陈文骥首次在台湾举办的个展,这次展览在关渡美术馆的三个展厅较为完整地展出了陈文骥于2009—2016年间创作的布上或铝塑板上油画作品27幅。陈文骥的绘画艺术具有极简、抽象的形态,其中压缩着他冷静、严谨的处理方式,抽离了内在情感之后的纯粹统一,也消解了所谓艺术价值、意义等指向性含义,甚至在作品题目上都极具直白的不确定意味。同时,他在二维空间里创造出三维的真实感觉,使绘画性的构成与色彩渐变产生相互触碰,物质性的幽微与存在模糊形成吸附。由此构成了一种通过视感错觉,将物体、结构、秩序之间的关系发生视差转换和达到间离的效果,或许还是他寻求到了一种适宜于自我生存与工作的本能状态。这种转换表面看是客观的、抽象的,实质上却完全是主观的、写实的。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呈现了陈文骥在这一阶段,对非具象形态、绘画语言的不断深入、抽离、纯化的过程,显示了他偏执于物像的不确定性所能达到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探寻、实验着自身表达能量的极限。

巴黎

世界之中

展期:2016/6/11—8/31

地点:A2Z画廊

此次展览的概念“世界之中”,隐含了多重含义,而首旨在于强调今日艺术世界日益超越地域和跨文化的共同情境,强调艺术家的个体工作在世界艺术与艺术世界中的“在场性”。“在场”在更多意义上意味着一种“超文化”的诞生,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过往跨地域、跨种族的沟通与冲突,而倾向一种崭新的超越国界、超越不同文明之间建立理解和认知的无疆界状态。

“世界之中”建立的是普遍的在场性和平行交互,或者说,“超文化”状况并非导向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消亡,恰恰相反,而是令所有差异与多样的文明方式在共同的超越性之中“在场”,“超文化”令个体日益突显,“超文化”是一种总体文明的自反性结构。或者更进一步说,在今日,艺术家不是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每一个艺术家,存在于无国别、无疆界的学习的、智识的创造性的个体之中,在这个同一的“在场性”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伦敦

扁平金属——关小个展

展期: 2016/4/20—6/19

地点:伦敦当代艺术学院

关小擅长利用雕塑及录像,集中探讨在现今数码影像及信息主导的时代, 人们观看及赏析的模式是如何被影响。关小透过不同的艺术作品,致力在意义和身份被分配及定义中, 扩阔美学及认知的可能性,不妥协于任何的硬性区分和限制。

关小的作品充斥着我们对过去的茫然,以及从未知衍生出来的精妙对话。她将过去及现在(或未来)的灵感共冶一炉,将视觉和声音(包括从互联网撷取的影像)、计算机技术和实物(从铝合金车轮 、发动机,到各种各样的古代及部落器物)等素材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原始和高科技元素并存、饶富深意的装置作品。关小的作品为我们开拓视野,提供崭新的角度去检视所谓“新”和“旧”

猜你喜欢
展期艺术家创作
担保贷款展期的风险控制分析与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茶树新品系春梢生育期观测初报
世博会的类型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