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接到一些读者对自由谈的意见,下面选登两位高中生的。
安徽铜陵市第十七中的冯喆同学说:“多刊登中学生作品,中学生是《南方周末》未来的主要读者,而且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比成年人差呢。”
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的罗勋同学说:“文章细看有味道,但形式很老套,都是讲究起承转合那一路的。建议选题再生猛些,也别太拘泥于文本文字,直抒胸臆不好吗?这样我的同学才有兴趣打开来看!”
感谢大家的意见,在此简复一下:自由谈不只欢迎中学生来稿,小学生也甭客气啊,尽管来信直抒胸臆好了——小学生的看法也不一定比中学生差呢!
我们本期的圆桌讨论,就是围绕一篇小学生文章展开的。对此文,广州铁一小学的陈茜老师评价说,“这称不上是一篇好文章。没有突出的中心,没有清晰的条理,更没有丰富的文采。但是,这些文字就是孩子的心里话、大实话……”
在这里我们要补充一句:就文章来说,义理、考据、辞章俱佳,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文无定法,确实不必一定拘泥也。你说出心里话、大实话,也可能是一篇好的自由谈文章。
来吧,期待你的好文章!
“你这个木头!”
“41、45号,既然你们把门锁弄坏了,那你们就打电话叫家长来修吧!”说完这句话,老师就走了,只剩下两名同学在原地苦恼地站着,似乎想怎样的借口才能让家长不来学校。
到了这里,你可能会想知道,这个老师姓什么呢?听我一点点地把她的身份讲给你听吧!老师姓X,大概五十出头,不是显得很年轻。×老师曾被我们班里QQ群里的同学评为全班9个老师中票数最低,那一切都要归功于×老师的严厉。
普通同学被骂是家常便饭,但×老师是不骂班干部的。不过,不骂班干部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由于×老师觉得班干部不得力,连班干部都难逃一劫了。只要班干部没听清楚,她就会马上脱口而出:可别被上面那句话给吓到了,那只是×老师最经典的口头禅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老牛拉破车”“老油条”等等。虽然我知道这是为了我们好,但如果一个人被当着全班人的面骂,你不觉得这会让被骂的同学感到很难堪吗?反正×老师应该不会觉得。
在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大实话:如果你让×老师教你,你就完了!(作者为小学五年级学生)
“你这个木头!”
滚滚
刘国仁(内蒙古教育厅原副厅长)
这位小朋友的作文,正是每一个教师经常碰到的事,“叫家长”和批评学生。我教了34年书,多次担任班主任。我的体会是,两件事都要慎重,掌握分寸,否则效果适得其反。除了家长会,我几乎不请家长,找家长也是为交流情况,商量教育方法,决不“告状”,否则容易成为威胁学生的手段。学生迫于无奈,暂时服从了你,并不是心服,更不会真正改正错误。家长也一样,反而认为你无能。我也批评学生,但公开场合只说事,不点名,更不讽刺挖苦、辱骂,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严重错误,也只个别谈话,从来不要求学生写检讨,因为被迫写的东西常常言不由衷。几十年下来,似乎效果不错。
陈茜(广州铁一小学书记)
从字里行间,我觉得小作者是个挺善良的孩子。我感觉他内心对老师的不满保留了很多,没太好意思更多的指责,只是直白的描述。有些怨,有些无奈,还有些善意的提醒。
不过,看了文章的人更多的应该是对文中老师做法的评价。现在的确存在教育学生过于简单粗暴,甚至有辱师道尊严的做法。这样的老师一定要改。虽然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少数,但人生遇到一位也够惨的了。拿孩子的话讲就是“完了”。
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我一直认为: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要慎言,笃行啊!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慈母的爱,严父的爱也是学生需要的。关键是,老师要懂得如何把对学生的爱传递出去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不容易,但多数老师是做得到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爱^ω^
全一凡(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长)
“老牛拉破车”“你是木头吗”,这些话恐怕很多人并不陌生。气急败坏的教师,总会在你犯错时,送给你这些“经典语录”。经典之后,还有精彩,便是拍着学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这是恨铁不成钢啊!”
诚然,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为学生做错而着急,是个好事,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可是,“恨铁不成钢”,说到底还是“恨”,不是“爱”,不管你如何强词夺理地解释,“恨”永远不可能比“爱”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位×老师是爱学生的,只是这种不被认可的爱要多凄凉就有多凄凉。“严格”不一定要与“恨”牵手,它完全可以通过沟通的桥梁,与“爱”相依相伴。
当然,我们鼓励孩子大胆地与老师当面袒露内心的真实感受,培养他们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更希望老师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与老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里互相提意见,互相给建议。那该是一幅多么有爱的画面,说不准那一块块“生铁”自己就扑通扑通跳进炼钢炉急着“百炼成钢”了,而教师也会在这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中成为最好的炼钢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