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丽
(山西省运城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当下民间音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崔亚丽
(山西省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新世纪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民间音乐研究热潮,但民间音乐却在不断衰亡,本文主要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音乐研究;问题;建议
新世纪以来,社会上掀起一股民间音乐研究热潮,相关的论文、论著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宽,方法越来越新,研究队伍越来越庞大......然而,这种热火朝天的表象背后却是民间音乐的不断衰亡。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认为主要原因是当下的民间音乐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在我国的民间音乐研究中,“去音乐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研究者脱离音乐本体,研究论文和专著动辄洋洋洒洒数万字,却不见一个音符,更没有对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满篇尽是所谓的对“音乐文化”的描述,甚至还有一些与音乐无关的内容,美其名曰“音乐的文化研究”。
这种研究倾向已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对我们亟待继承、发展、创新的民间音乐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导致许多民间音乐濒亡;很多民间音乐研究者没有受过“文化学”的专门训练,在“文化学”方面没有很深的造诣,以这样的水平进行“文化学”性质的研究,必然达不到专业水平,导致其研究成果不伦不类。
这种去音乐化倾向在当下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势,音乐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们对此提出了批评和建议。杜亚雄在《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中国音乐,2012.1.22页》)一文中批评了不重视从音乐方面研究音乐的倾向;伍国栋也提出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在研究方面有“音乐形态、本体消解”的倾向,并指出如果长此以往,将导致“迷失本位,自断血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11-17),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民间音乐研究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了盲目追求研究课题的新颖,为了所谓的“创新”。在选题过程中追求“一曲一题”“一地一题”,甚至达到“猎奇”的程度,导致对往昔音乐的盲目追寻与重构。只要是民间曾经有过的音乐事项,不论好坏,先拿过来“研究”一番,再一厢情愿地提出几条保护措施,便成就了一篇音乐论文。
这种倾向对民间音乐研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首先,导致研究工作的浮躁及研究事项的不深入;其次,导致对往昔音乐盲目地重构,进而对往昔音乐“原汁原味”地保护,反而造成人们漠视当下流传的活生生的民间音乐,这种脱离现实的研究也是造成当今民间音乐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在民间音乐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盲目地引进和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理论”和“范式”,对这些成果不进行分析与甄别,随意追随与模仿,与我们当下的民间音乐实践相距甚远,再加上诸多生僻的西方“概念”与“定义”,致使多数人对此研究失去兴趣,甚至一些音乐专业人士对此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很多论文成为一些人的自我“游戏”,虽然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对民间音乐研究的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盲目地保护,只要是民间曾经有过的表演,不管是否有价值,一律要保护,并且是“原汁原味”地保护,甚至是复原,导致民间音乐研究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第一部分写文化背景,第二部分写历史发展,第三部分是保护措施,什么“政府的经济支持”,什么“民间音乐进校园”,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学术风气浮躁,研究与音乐实践脱节,不求解决实际问题,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唯一追求。比如前文所述的选题方面的“猎奇”现象,就是这种浮躁风气的一种表现,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沉下心来,多方面、多视角地将某个乐现象研究透彻,而只是为博得眼球,下大功夫找一个人们都不注意的现象“研究”一番,以图早出“成果”,更别提研究成果的价值了。再比如盲目引进西方理论成果及思潮,本来引进音乐学界的理论成果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对这些成果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利用,对民间音乐研究无疑大有裨益,然而很多研究者为了早出成果,对这些理论生搬硬套,致使研究成果离现实的音乐生活越来越远。
(一)在文化与音乐形态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音乐形态研究。因为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欣赏中首先产生作用的,也是人欣赏音乐的首要和主要目的,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而要做到这一点,离开音乐形态的研究,我们注定徒劳无益。
(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更应该重视当下的音乐,它们意义重大,需要研究的方面也较多,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年代久远的、偏僻角落里的几件“老古董”上。
(三)在传统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方面,我们更要重视创新发展。对民间音乐来说,创新发展才是真正的保护,脱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程序的保护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对民间音乐我们必须求创新、求发展、求未来。
(四)在对西方音乐理论的运用方面,我们必须仔细甄别,认真分析,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88-01
作者简介:
崔亚丽,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1302班学生。
指导教师:常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