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制造业的应对

2016-07-06 08:59刘岩岩
2016年21期
关键词:结构性杠杆供给

刘岩岩

摘 要: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优化需求的角度提出的、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自然而然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德国工业4.0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目的,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机遇。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德国工业4.0为借鉴,讨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制造业的应对。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德国工业4.0;制造业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一阶段,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而德国工业4.0旨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提升制造业的硬实力,对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制造业中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向下,以改革攻坚克难为关键,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要忽视需求端,而是供给需求两端共同发力,相互促进。在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状况下,中共中央提出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1、滞后的供给体系与产能过剩

首先,滞后的供给体系与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突出体现在“海外购物狂潮”、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和新西兰奶粉等事例,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当前我国产品质量不足,同样也揭示了当前的供给体系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多种因素导致的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能源利用率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积压了大量的库存产品,甚至太阳能、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暴露出了产能过剩的疾患;同时,政府错误地以为经济出现的问题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出于稳增长和保就业的目的,对低效国有企业隐性担保、行政补贴、政策扶持等,致使大量产能过剩企业僵而不死,过剩产能无法出清,国有企业一些行业例如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明显。

2、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技术成本等各项成本的综合提升,我国的产品成本呈现出普遍上升的特点。

以制造业为例,近几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加工制造环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再,根据2016年3月Oxford Economics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而两国之间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差悬殊这一状况却丝毫未见改善。这导致了不少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低端制造业流向印度和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除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外,不断上涨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成本、日益飙升的房价和房租以及因制度环境因素导致的人才流失等也是我国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

3、过高的杠杆率

宏观层面来看,国民经济部门出现的局部杠杆率越高,金融风险积累就越高,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提高;微观来看,企业杠杆率过高会造成较高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造成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迅速提高。另外,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39.8%,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位于中等水平,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相近,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这反映了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和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制造业的实践路径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制造型企业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的经验,采用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从提高产品质量、控制企业成本、缓解库存压力、加大研发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和降低企业杠杆入手,逐步实现产业的结构性升级。

(一)讲求精益求精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发展初期以低价优势占据市场,对产品的质量把关不严。国人的海外购物狂潮说明中国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使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象征,也是我国制造型企业应该借鉴的关键。作为企业,应该意识到把产品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样的,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一丝不苟,追求高品质的“中国制造”。

(二)产品成本控制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正逢以“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的工业4.0浪潮,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的引入使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数据化、智能化。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可以降低企业在各个环节的成本:通过高效分析数据,降低原料采购成本;进行销售分析,销售目标性更强,节约销售成本;提高企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匹配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交易谈判成本。

(三)缓解库存压力

企业的产品供给常常不考虑消费者需求,其结果是造成产能过剩而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工业4.0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和潜在的需求,不仅可以对产品的产量进行更精准控制,而且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减少库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进而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

(四)激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强调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要求企业将知识和创新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注入到产品当中,激发个体的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的创造力。由于企业发展水平不同,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而言,缺乏自主创新的实力,对于这部分企业,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通过利用全球不同区域的战略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

(五)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

我国劳动力市场缺乏高技术人才,劳动力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调。尤其是工业4.0下,引进了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扁平化,基层员工成为相应流程的管理者,这对基层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方面,企业应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给予权力奖励,允许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持股。

(六)降低杠杆率

制造型企业多数为传统周期性行业,主要依赖债券融资,资产负债率通常较高。缺少现金流是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去杠杆的关键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这样才能降杠杆。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任泽平,冯赟.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现状、应对、风险与投资机会,发展研究,2016年第3期

[2] 李相国.基于财务视角谈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会计之友,2016年第9期

[3] 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德国研究,2014年第4期

[4]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5] 陈明亮.德国工业4.0的真相,宁波经济,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结构性杠杆供给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