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当今,群体性事件频发并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常态。我国各级政府不得不面临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这一重要课题。因此,政府需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实现对谣言的有效治理。各级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善于管理、应用并引导媒体;并且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舆论引导机制。
关键词:群体事件;谣言;政府;舆论引导
群体性事件也被人们称作为“集群行为”或“集群现象”,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概念的词汇。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强,通常从群体矛盾激化到事件爆发所需时间较短,来势凶猛,并且对抗性和危害性强。因此基于政府治理谣言、防治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需要和有效提升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紧迫任务等两方面原因,必须构建科学的政府舆论引导。
一、群体事件中谣言的传播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一个地方的偶发事件即刻就可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点新闻。可以说,互联网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大大增加了其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渗透强度,进而对社会稳定、政府管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肆虐背后暴露出很多深层次问题,可总结的教训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所体现出的舆情的缺失。在舆论引导方面,政府错误的做法主要有:
(一)千方百计封堵消息。很多地方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出现群体性事件后,政府不是解释,或者立即着手处置问题。而是首先想到“捂”,想方设法封锁消息,简单进行言论堵塞;首先想到“躲”,回避记者采访,主流媒体往往无法得到第一手的真实材料,这样,反而激化了事件的矛盾。政府不发布官方消息,对于急需知道事实真相的民众,他们可能往往更相信各种谣言,这样政府反而失去了一个正确、积极引导舆论的平台,主流话语权也会逐步丧失。
(二)反映迟缓使得舆论延期。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于信息渴求的程度越来越高,对时效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信息发布有一个“黄金4小时”定律,意思是4小时内的权威发布将最有效地规避谣言和回应质疑。然而面对群体性事件,很多地方政府信奉“沉默是金”的原则,不能及时主动进行消息传播,结果造成工作的被动,使得舆论中谣言四起,各种版本纷飞。往往是在谣言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时,才匆忙辟谣;却因舆论延期,错过最佳时机,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一味辟谣和否认。群体事件发生时,政府当务之急是坦诚面对公众质疑,真诚回应公众关切,迅速告知公众真相,然而,一些政府或官员担心说出真相,个人仕途和政府形象会受到影响,公众和有关部门会追究责任。因此,即使媒体开始报道或者宣传,有些政府仍旧不顾事实,进行简单的辟谣,编造谎言误导舆论,甚至一味否认。这样只会对公众带来更深的伤害,导致公信度受损,执政力受伤害,反而给政府造成很不好的形象影响。
二、政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舆情的缺失导致了谣言的传播,这不但影响了政府的声誉,更使得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随着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也逐渐发现应该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并意识到通过及时全面的发布主流的、权威的、真实的信息进行舆论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抑制谣言,稳定人心。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出现的任何言论,不论正确与否,都会占据人们脑海,且很难被颠覆。因此,当政府言论被流言取代成为第一声音时,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公众无法获得有关事件的权威信息,便会极端相信谣言,甚至最后出现政府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及时披露信息,引导舆论,发布权威信息,还原真实事件,不仅可以使谣言失声,政府的这种积极的解决态度,更能稳定人心,减少不安。
(二)有助于群体事件的顺利解决。舆论引导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舆论引导得当,它可能起到消除冲突、化解矛盾的作用,加速事件的解决。群体性事件时期,政府依靠媒体及时准确报道事态进展,清楚分析并客观评价整个事件,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事件迅速解决。
(三)有助于建立政府形象。很多时候政府形象的受损,就是由于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社会上谣言的传播导致的。因此,这时的政府,如果能够迅速反应,通过新闻发布会及时的向民众和媒体公布事件的信息,告诉民众真实的事件内容,事件发生的原因,政府在事件中的行为,对于事件根源的处理意见、解决办法等,就足以赢得民众的信任,相信政府所言,信任政府所为,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的形象。
三、政府舆论引导方面的对策分析
既然科学的政府舆论引导有助于抑制谣言,稳定人心;有助于群体事件的顺利解决;并有助于建立政府形象,那么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使政府更好的进行舆论引导呢?对此,具体构思如下:
(一)各级政府充分认识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舆论引导的基础是信息公开。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思想,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掩盖社会矛盾只会激化社会矛盾,与其躲避,不如面对,最有效方法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公之于众。各级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公开的重要,发布权威信息,把握自身话语权。真实报道事件,将知情权还于民众。
(二)善于管理、应用并引导媒体。首先,善管媒体,“管”的不是媒体具体的运作经营,而是管价值观,确保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主流媒体有正确导向;其次,管的目的在于用,帮助媒体掌握全局,是实现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必要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做到主动联系媒体;主动发布新闻;主动接受监督。再次,要善于顺应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变封、堵、压为疏、通、引,确保舆论妥善处置。
(三)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舆论引导机制。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社会舆论,因为社会舆论引导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法治化应该包括“法制”和“法治”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快制定舆论引导领域的立法工作,构建相对完备的关于政府舆论引导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从事舆论引导活动,促使舆论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迹。
总之,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越来越激烈的对抗程度,不断扩大的影响范围,日趋严密的组织结构,已成为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政府亟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积极预防、妥善处置,不给谣言以传播的空间,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回放与点评[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13.
[2] 汪发元,张忠家.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5-163
[4] (法)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宣新闻局.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6] 人民网舆情监控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7] 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