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楠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受到广泛讨论。该思想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也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典论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这一论述有着诸多不同的解释。尊重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关键,同时,马克思这一思想对公有制改革的启示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权;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经济纲领时,就指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但是在该经济纲领宣布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提出受到颇多争议。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以详实的历史资料阐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这一章末尾,有这样一段总结性的概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这一思想并不是偶然提出的,早在1861~18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他就指出了这一点。
首先,“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思想是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按照否定之否定哲学规律提出。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程度影响所有制演化。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私有制范围内极大的历史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资本主义虽然带动生产水平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再加上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造成了其对自身的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对私有制及由此造成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进行否定,同时,它也是对小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双重否定,这也就促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形成。
第二,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出发点,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是统一的,劳动者个人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高,普遍缺乏个性自由。在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生产资料大多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强行占有,广大劳动者饱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所以只有摒弃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广大劳动者才能重获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实现人类自由。这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者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不同解释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个人所有制指的是什么?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这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即在消费资料上实行个人所有制。社会主义并不存在重建消费品个人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所以,用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解释这一思想是值得重新斟酌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重建”是对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重新定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过程的开始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鉴于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的结束也应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事实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相对立,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此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起点,不能用其来解释“重建个人所有制”。近些年,极力倡导在中国实行经济“私有化”的人,为了从马克思那里寻找理论依据,把“重建”误读为重建生产资料私有制,强调在经济上全面实行私有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指劳动力个人所有制。①这一观点与前两个观点相比有进步之处,把视野从物质生产条件转换到了人身生产条件上,并把劳动力考虑在所有制范畴内。事实上,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也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这一思想谈不上“重建”问题。
三、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之我见及其实践探索
正确把握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我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中“所有制”的指向是生产资料。否定之否定论述逻辑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马克思在定义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定位社会所有制时,一直都是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所有制。此外,我个人比较认同刘永佶教授的观点:“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个人以劳动为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②所以“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实质是尊重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刘教授强调了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及作为人本质核心要素的劳动的重要性,突出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重视劳动者个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刘教授是劳动公有制的倡导者,其主张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批判资本雇佣制、争取和维护劳动者个人所有权。
其次,“重建”指“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成熟所有制的形式。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后,马克思致力于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有制社会。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基本经济权利无差异,其经济制度是“个人所有制”。我们知道,马克思把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里马克思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这一个人所有制实际是指建立每个人都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视劳动者个人,把个人所有权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重建”思想内涵实际有两层意思:一是重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著作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说。他把认为个人所有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二是强调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有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共同劳动,才能形成联合占有和联合劳动,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社会性。
“个人所有制”是实现公有制的理想形式。表面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实际上,国家已经扭曲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掌控者。改革社会主义应和重建个人所有制原则相同,向着有利于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方向发展。因此,现阶段首要任务,就是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直接结合,避免劳动者脱离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行为存在。由此可见,准确把握“重建”思想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改革我国目前的公有制模式。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就是马克思公有制思想的体现。
真正的公有制包括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两方面,我们要重视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尊重劳动者个人所有权。马克思“重建”思想指出了当前所有制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应以该思想为指导,进行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刘永佶著.中国政治经济学 主义 主体 主题 主张,2010年.
② 刘永佶著.中国政治经济学 主义 主体 主题 主张,2010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2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P143.
[3]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4] 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 主义 主体 主题 主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