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佳洁
摘 要:1942年张闻天组织“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深入陕甘宁边区的绥德分区和晋西北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史称“晋陕调查”。在晋西北地区则选择了兴县十四个农村进行调查,其中涉及行政村和自然村若干个,从不同方面对这些农村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宝贵的调查材料,这是一次大规模农村调查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档案;兴县调查;农村
这是一批关于山西吕梁兴县典型村的调查材料。调查时间为1942年到1947年,档案案卷号是以连续编号排列,呈现出各卷紧密联系、方便查找的特点,调查领域涉及较为突出的几个村庄,每村之间的调查内容较为相近、详尽,并加入大量统计表格,让人一目了然,另外配有结论,使得整个档案调查有理有据,凸显真实,而且档案之间便于各个村落相互联系,加以对比考查异同,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张闻天1942年关于晋西北兴县二区十四个村的土地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几个方面,“这次调查的重点仍然是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情况,但更侧重于土地的占有状况与租佃关系问题。”[1](65)本文便以黑峪口行政村、赵家川口村、西坪村为代表加以开展讨论、解读这批档案材料。
一、各阶级土地占有的变化
在战前,黑峪口土地的分配是相当集中的。战后土地集中程度大大被削弱,一方面表现在荒、平、水地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土地都绝对或相对的增加了。土地增加最多的是中农,山地增加,平地和水地却减少了,这并非是地权转移而是被黄河推掉了。贫农的土地也增加了不少。富农土地总数和占有百分比除水地外都增加了,但由于户口的增多,其每户平均数都减少了;小商人的土地在总的绝对量上是减少了,但在山地和水地其相对数量却增加了;贫农的土地无论山、平、水地都在增加了,不过为数不大。农民阶级土地的增加,不仅表现在黑峪口,也表现在买入黑峪口土地的外村,因为黑峪口的地主出卖土地,大都是位置于外村。这一切都说明“土地占有已经发生变化,土地的分配开始由集中趋向分散,这种趋势将随着根据地政治经济的新民主主义化而更加发展。”[2]
二、租佃关系的变化
西坪村土地租佃形式如下:山地租子形式,原定战前全为死租,1939年起,活租出现;死租则相反的自一九四零年起减少。平地租子形式,战前即有“死租”“未讲定”等形式,但无活租,钱粮租的均有;1939年起现交租出现。“西坪伙种地①,有五种分法,其中常见有四六分和对半分,四六分的是比较好些的平地;而平地几乎全是对半分,倒四六分的是比较差的平地,自1940年起才增加了倒四六分法。以百分比看,对半分占平地伙种分法79%,倒四六占17%;倒四六分占山地伙种分法88%,对半分占12%。山地租种,历年减少。山地伙出历年增加,租种户也比战前增多。山地租种是愈加分散,伙种是比较集中。平地租种历年增加;平地伙种增减不定,曾数度增加,现又减少。”[3]
这里说明一下抗战以后赵家川口村各种租佃形式的变化。钱租与物租的转换。“水地、平地吃钱租,果地吃租子(粮租)”,这是战前的规律。赵家川口村的情形证明:战前凡租水、平地者,都是钱租,只个别有缴棉花实物的,没有粮租。凡租果地尽是粮租,没有钱租。地质与作物之不同,决定着钱租与物租的形式。但是币制的变动又影响了这两种形式的转换。战前钱租较占优势地位,当时的钱是指白洋,白洋、法币还等价。战后情形不同了,白洋流动的少,而法币价格逐渐下降,其他如晋钞大花脸等与白洋相差更远。但一到39年旱荒和40年的混乱年头,佃户们无力再用白洋缴租;而有了借口改用法币或其他流行货币来缴租了。这样实缴租与原租额就差的很大,地主的剥削利益颇受损失。据赵家川口材料:“1938年就已有改钱租为物租的情形,39/40年因租佃关系紊乱未变动,到41年除个别现租的关系仍缴钱租外,其余都改成物租或伙种了。”[4]
三、土地使用的变化
在战前,黑峪口的中农和贫农是土地使用的主力军,中农使用土地最大,其次是贫农,小商人使用土地也不少,这里充分显示了黑峪口商人的农民性。地主使用了比富农更多的土地,只是因为,黑峪口富农经济不发展,富农还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而地主则有些经营不少土地,在这样的市镇中,经营地主比富农的出现似乎更为容易些。至于商人、贫民及“其他”都是稍种些地,所谓“山蔓蔓”(马铃薯)、瓜豆之类,主要为吃菜,免得受农民的“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是不大的,特别是贫民及“其他”每户平均仅垧把而已。市镇的特点在土地问题上充分暴露着土地使用的严重分散状态,甚至连富农也不能免掉。
就全黑峪口看,土地使用减少百分之三多,这里的水地减少与被黄河推掉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由于商人和贫民更多地稍种土地,甚至一部分转为农民,在黑峪口,战后土地的使用总的看是上升的,这表现在新开荒地的增加。土地使用的分散状态,从使用土地主力军的中农来说,土地使用更加分散了。[5]黑峪口使用土地总量略减少了,而劳动力的使用总量却略有增加,但中农在劳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其使用土地却减少八分之一,这使得其土地使用更加分散,与新中农之占据很大比例是有关系的,当然战争更是重要原因。每户平均使用劳动力的增减直接造成各阶级每户平均使用土地数量的增减,则增减比难免略有出入,但大体是一致的。这里使我们对于各阶级生产的扩大或缩小找出了较好的根源。无论战前或战后,富农都是使用了自己最好的劳动力在土地上的一个阶级,他们每个劳动力平均使用的土地,远远超过任何其他阶级,这和富农常常雇用些短工固然有些影响,但富农生产能够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使用土地主力军之一的中农,其生产却缩小了,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新中农的影响,有一部分是从商人转化而来,他们对于商业的兴趣比中农总要强烈一些;还有贫农和富农、贫民都赶不上中农的水平。中农无论战前或战后,每个劳动力平均使用土地均不足25垧,这和市镇中农的商人性有很重要的关系。作为使用土地主力军之一的贫农,无论战前或战后,每个劳动力平均使用土地均未超过十二垧,贫农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没有用来更多的租种土地,像前面提到的市镇中的贫农,宁愿少租些地,将剩余劳动力“待机”做较有力地出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作为市镇的黑峪口其本村范围内是表现着地少人多的特点。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的这批档案成为张闻天晋陕调查团调查的重要一部分,在这部分的调查材料中,笔者较为深刻的体会到当时兴县战前战后不同阶级土地占有的变化、租佃关系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土地使用变化等等,对当时战前战后农村社会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出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这样的调查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份社会调查作为一笔珍贵的遗产,对后人了解当时的土地问题提供了好的借鉴。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注解:
① 伙种是巩固地主租佃剥削时不受货币变动等影响的较方便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兆宪.一份社会调查的珍贵遗产——《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J].党的文献,1994(4).
[2] 山西省档案馆.兴县黑峪口村:土地占有问题的调查[Z].兴县档案141-1-99-1。
[3] 山西省档案馆.西坪村土地租田形式及租期变动调查材料[Z].兴县档案A141-1-96-4。
[4] 山西省档案馆.赵家川口村:关于土地、租佃、租率、交租、减租及牲畜占有的调查材料[Z].兴县档案141-1-130-1。
[5] 山西省档案馆.兴县黑峪口村:土地使用调查材料[Z].兴县档案A14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