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评价性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讨,界定了评价性教学方式的概念,阐明了评价性教学方式的四个特征,对如何运用评价性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课堂;评价性教学方式;特征;运用
食客们在一起评价一道菜的色、香、味、形及营养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增加许多烹饪方面的知识.同样在数学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数学学习问题引发的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评价性教学方式,不失为一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 什么是评价性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要运用好评价性教学方式,就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是评价性教学方式.评价性教学方式是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况进行考查、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过程,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意识.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用几条评价标准制成评价表,给学生打个分,排个等级而已.
二、 评价性教学方式有哪些特征
正确把握评价性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对数学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评价性教学方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诊断性.如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演板时对数学符号、公式、定理、性质及重要结论书写情况是否规范、准确,解题过程是粗心还是细心,就常常需要学生、老师当堂给予诊断了.特别是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由于大量的公式出现,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中用的更多.
2.形成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使得课堂评价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程分析解决问题.只有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创新的精神才能被激发.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式有区别,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数学问题探究方案要在新的生成性信息面前,适时调整,通过改变预先设计的程序,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数学课堂才会步入一个又一个新境界.如学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内容时,推导数列求和公式的过程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适合用形成性评价.
3.向导性.首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由于其角色的主导地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向导作用.对于学生判断上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如果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模糊的,老师要果断给予澄清.确定学生的优点,分析出学生的缺点,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自信.其次,评价的向导性,还集中体现在评价的具体环节中.一是老师的提问,能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技能与思维能力.二是学生的表现能否在小组活动中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关注差生,是否有更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交流、参与到課堂中来.四是教师的表现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恰当的指导.例如,证明勾股定理的成立,据统计有测量验证法、图形拼接面积法、梯形证明法等十几种证明方法.
4.总结性.评价性教学不仅要及时进行总结,更要注重总结的有效性,不能趋于形式化.评价的总结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要作总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升华,而且它还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高中阶段函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评价时其总结性要反映两点: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即学生对初中与高中函数概念进行比较学习的掌握情况如何;二是思维能力提升,即学生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到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定义函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有何变化.
三、 如何运用评价性教学方式
笔者在十多年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对运用评价性教学方式有比较深的体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评价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不断完善.
2.教师能把握最佳的评价性教学时机,时间分配合理.选择恰当时机,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判断,也是一种拓展.学生运用语言、开动脑筋的思路一旦打开,学生们的思想很快就会在总结、感悟和思考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所以在期中或期末考试结束时,对数学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把他们的“数学特长”、 “优雅”、“创造性”通过评价点出来,这一定对学生是莫大的肯定.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显示出足够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基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能正确使用评价语言.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先天素质等方面的不同,用多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评价语言避免片面化,避免简单地分级(如好、中、差三级).二是教师的评价还要具有艺术性.如多一些鼓励性语言.三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如用微笑、肯定的眼神,来满足学生得到认可和理解的渴求.
总之,教无定法,评价性教学方式的运用,要充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要和其他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叶平平.论新课程体系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