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蒙
摘 要:作者结合《美学概论》这门课程学到的美学理念,论述了美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美与丑,进而引导读者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明辨是非,要辩证地分析审美与审丑,勇于剔除糟粕,传播正能量。关键词:美学;审美;审丑通过一学期《美学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美术艺术生的自己受益颇丰,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形态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用哲学的思想和理论去分析和研究美的本质和意义,因此美学又被概括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中的审美形态也就是美感经验形态,是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性体验,它包括优美、崇高、喜剧、悲剧、丑、荒诞等,本文重点谈下审美形态中的美和丑,既审美和审丑。美是什么?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美的方面包含很多,人类对美的理解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先秦时期就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西方著名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把西方人眼中的人体美和古典美作了淋漓尽致的完美结合,清澈的泉水、满满的月色、羞涩的目光,无不展示着人类所赞誉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在如水的月光下,山泉和少女融合在一起,是山泉给少女注入了生命,抑或是少女给生命注入了一泓清泉,让人浮想联翩。关于美的起源,中外历史众说纷纭,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创造了美”,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也有“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的诗句,可见美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怀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通过劳动产生的,美的事务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它是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目标,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代代延续的精神支柱,但在我们抱着对美的憧憬和向往,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遇到数不清的丑,所以勇敢地面对丑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丑是什么?丑首先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正如雨果所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可见丑是被看作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不和谐,反和谐,痛感与反叛成为丑的象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丑的客观存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当人们在面对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的时候,带之而来是一种只有丑才能引发的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有时更能引发人们的思索和感触,这就是丑所蕴含的艺术的美。如毕加索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就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丑的巅峰之作,毕加索用孩子般的手笔描绘了二战时期德国轰炸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的灭绝人性的狂轰和屠杀,这幅画把人间惨象瞬间呈现并一下子闯入观众眼帘:尸体、残肢、鲜血、挣扎、哀号、燃烧的街道、奔逃的市民、浓烈的烟气、乱撞的动物……。但我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除了压抑和恐怖外,更多却是赞叹和沉思,而这正是丑所要体现的审美价值,现实生活中的丑,只能让人厌恶和拒绝,而现代美学所定义的审丑,却在包含否定感的同时给人已快感。“美的艺术的哲学”认为丑也是审美形态之一,审丑跟审美一样成为艺术,并且丑有着独立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它比美更加的接近于我们的生活,人类在直面死亡、疾病、灾难等丑的形态产生各种负面的审美情感之后,往往会获得某种审美快感、重建和谐的心境。正是由于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不是直接的,才会引起主体的理性思考,摆脱肤浅的直觀、触及真正的现实。电影《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让我们恐惧的灾难片,但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是强国的动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我们无法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血债必用血来还,地震虽然我们无法回避,但电影让我知道了大灾面前有大爱,让我们懂了许多的预防灾难的方式方法,因此这两部艺术作品在惊悚和恐慌中带给我们更多是满满的正能量-勿望历史、团结一致、强我中华、大爱无僵。丑和美是相对的,绝对的丑陋是没有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更是深度地刻画了美和丑的内涵,风度翩翩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个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人,外表的美没有给观众带来愉悦,而他的贪婪和狠毒无不让观众感到痛恨;而奇丑无比的丑聋人卡西莫多却用其善良和勇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动,使观众真正地感受到只有心灵的美才是高尚的,风光养眼的外表不仅不是美的内涵,还有可能会加重观众的厌恶感。正如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对美的评价:“美有两种,灵魂的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温文有礼都是灵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备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对相貌丑的也会倾心爱慕。”所以说审美范畴的丑其内涵是相对的,其审美意义也是相对的,随着审美主体的实践背景、经验等变化而变化,丑可以转化成美,美也能转化成丑。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个不断追求艺术手法的探求者,他用其传奇的一生去感悟世间的美好与丑陋,在他的作品中注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与和谐,给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财富,他的作品《朵拉·玛尔像》画的是一个女人的侧面有着一张正面的脸,一张侧面的女人脸却有着两只眼睛,这种大胆地对丑的创作当时无法让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毕加索这里看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的风格作为一种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被人们接受,他画中的丑的价值被人重新评估,再加上人们的审美能力的进步,使得他的画由丑转化为美,它对丑的刻画,好像冰山下已在画中爆发的火种,让丑的审美价值获得了疯狂。审美往往离不开审丑,而审丑必然是为了审美。美直接取悦感官,取得快感与愉悦,丑则刺痛感官,引起思考,在痛苦与厌恶的交织中获得精神的真实,可见审丑比审美更深刻,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美。审美离不开审丑是为了让美更真实,更接地气,更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审丑离开审美,就会变得更丑,进而失去其应有的审美形态。荀子约:“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审美和审丑密不可分的道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不断发展并为之奋斗的理想,但我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无法脱离这错踪杂乱的社会,所以我们不要单一地去过分渲染美的外在,也不要过度地传播丑的阴暗和恐怖,美是我们生活的理想,丑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事实,去挖掘丑所应有的美学价值,更多地推广和传颂内在美、心灵美才是丑的内涵、美的真谛,我们去揭露现实的丑,目地不仅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忧郁和无奈,更多地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用爱去创造我们的和谐的社会,实现友爱、公正、公平的社会美,用平淡的心去关爱我们的大自然,共创和谐的自然美。作为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一名艺术生,我们更要理解审美与审丑的内涵和价值,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要勇于树立正义的担当精神,要学会用良心和良知来审视社会,无论面对美,还是面对丑,都要明辨是非,审美与审丑的立场永远是一致的,我们无论是抒发现实的美,还是揭示现实的丑,都是为了给人以振奋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而不是给社会制造“垃圾”和精神“毒瘤”,这才是我们学习美学,理解并掌握审美和审丑美学价值之所在。参考文献:[1] 陈思羽.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J].电影评介,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