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考考题的变化,引起了各界对未来艺术院校招考与发展的关注。过去强调的“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但也捆住了手脚。反思大学四年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某些程度上是不能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是不是太过于墨守成规?针对过于统一的答案、过于注重绘画与表达技巧、教学策略过于陈旧、课题设置不能发挥大学生的潜力、课题的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探讨新时代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衔接性,基础课的定位应注重对创新力、研究力和正确设计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衔接性
1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有效接轨,夯实专业基础
脱离生源质量,只一味地进行自我标准的研究的不切实际的教育教学已不合时宜。在招生环境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招生策略。例如,学院根据不同的城市拟定不同的创作试题,因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水平也不同,学院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高校艺术教育与高中教育有效接轨、夯实专业基础,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1.1 学生入学情况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关键准则,课程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知识、社会等因素。面临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新生入学的专业能力(知识、绘画、思维、技巧、表达等),不同地区的招生情况,意味着学生能力的差别。虽然统招有分数的限制,但由于班级生源的差异性,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前期调研,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地进行。基础课程在大学八个学期中,占前三个学期,时间长,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体现教学的连贯性,教育才不会脱节,并有助于艺术基础教学的延伸和向专业基础教学的转换,保持基础教学的优势。
1.2 根据入学时学生情况的调研,提高教学质量
在统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下,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进行调研。例如,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调研,包括绘画的基本功、设计表达的能力、理解运用能力等方面。根据前期调研完成数据统计,使教学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毕竟每个班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培训方式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基础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3 激发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培养原创精神
基础教育阶段要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基础知识与未来创作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造型研究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以朴素、现实的审美精神,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从对人的内心世界、内心尊严的关心出发,关注人丰富的富于魅力的造型形态和富于时代特征的新鲜生动的生活风貌。不要轻易打击学生自己的想法,应该鼓励他们尽力做到最好,培养设计研究能力和原创精神有助于与后期课程的学习。
2 优化教学策略:从实践服务教学、课程发展趋势整合课程教学策略
2.1 教师亲自实践,服务于教学
作为一名教学,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之谈是不能够深入反哺学生的,必须要自己动手体验,总结在绘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汇总经验服务于教学。
2.2 立足教学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发展趋势构建教学内容设置
(1)基本功应该扩展到知识领域,强调思维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不只是所谓的基本功——绘画技能,还应该扩展到知识领域,这是培养艺术家的重要的前提,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成为技术的驾驭者,将自己的观念更好的表达出来。
(2)注重个性化的理解与自我体验的情感表达。任何一种物品、任何一个对象,哪怕是一首诗、一首曲子都可以成为我们描绘的对象。一两张绘制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样将对象的不同情感表达出来。在设计表现形式单一的基础上,加大对形式美感与表现技法的训练,这是思维横向与纵向的训练过程,是自我体验的情感表达、个性表达。倡导大胆选用工具,大力支持与鼓励设计表达方式风格的多样化。脱离“标准性答案”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五花八门”的创意,而不是统一的答案。
(3)单一知识型练习必将被“一体化课题”替代。取消分支或单元课程名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才是专业基础课程真正的结构所在。一个课题,或一组课题,可以成为课程要旨的聚焦点,是课程知识点的密集区域,所有知识内容方面的课程诉求都被解析为课题中的目标要求、方法、程序、体裁、技能与效果等,都融入课题的具体要求与展开细节。因此,课题是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要媒介。拟定贯穿知识点的“一体化课题”,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循序渐进,学生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领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知识类别结构已成为促使当代课程结构(甚至包括学科设置)改革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不仅在于课程结构中设置种类的更迭或增加,更重要的是以效用指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的综合性标准,为课程结构的解构与重组提供了新的依據及准则。单一的认知型课程结构必然被超越,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全面的综合化的课程结构模式。
3 实践设计基础创新教育的意义
设计基础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受用终身的专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不断求索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综合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同学科探索求知和创新求解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径和不同的思维活动特性,从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适应千变万化的岗位任务与挑战,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4 整理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活动程序,并予以推广
结合前期的问题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发挥95后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础教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分析与总结基础课程定位、学科发展、学生特点,重点探讨教学方式、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依靠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便于深入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培养原创精神、创新精神。搭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把教学理论和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提供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体现一定的次序性和可操作性,并予以广泛的推广。
作者简介:林家立(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江汉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