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月份牌广告画对海派绘画及点石斋的继承与发展

2016-07-06 15:21王威崴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月份牌传承

摘 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根据《南京条约》被列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开埠后的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与规模最大的工商业、金融业发展基地。上海作为工商业的发展先锋,因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地位,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城市近代化之路,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这里产生了海派绘画。本文从海派绘画及与其息息相关的点石斋画报入手,并结合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工商业发展状况,探究“月份牌”这一特殊的、具有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时代产物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关键词:海派绘画;点石斋;月份牌;传承

晚清民国时期的商业美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被正名和肯定。它被纳入到近现代中国绘画探索性的一个阶段。在那个时代的画界,与其风格特点最为接近的无疑是海派与点石斋。月份牌不仅吸收二者的特点,并在两者的基础上有突破和发挥。也正因为如此,月份牌才会在绘画风格上带有如此强烈的海派与点石斋的风格。海派绘画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绘画模式,而点石斋的萌生更加促进了商业美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美术发展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创作月份牌的画家都曾先后在点石斋学习过,如徐永清、杭穉英、周湘、徐宝庆等。可见海派绘画、点石斋与月份牌画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1 早期海派绘画中具有的西方装饰性风格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成为了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口岸。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上海市场,江浙皖地区出产的大宗商品如丝茶、棉花等也不再绕道广州出口,而是经由上海外销。这使上海贸易量节节攀升,渐渐取代了广州原本的港口地位,成为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5年后,其所占比重达到了50%。开埠后的上海,各地移民纷纷涌入,其中不仅有大量的劳动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不乏许多才华横溢的画家。在这种工商业与政治格局背景下逐渐兴盛的海派绘画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点。

海派在对西方绘画艺术的装饰性风格及其技法的借鉴、吸收和融合上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海派依存于近代国际都会上海的崛起和发展,因此在对外绘画交流上海派有着真正意义上的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和画派的交流时空。在任伯年、虚谷和吴友如等人的人物肖像画中,已融入了西画的用光和明暗投影等方法。在色彩的运用上,海派画家更趋于鲜明和错综谐和。任伯年等最早采用西洋红作花卉,吴昌硕更是浓墨重彩以洋红画牡丹。“莽泼胭脂”,堆砌于画纸之上,颇类油画风调。在色彩关系运用上,即如任渭长《范湖草堂图卷》,在青绿的背景上,不断使用嫩黄、深黄、浅紫的色群,似乎已经受到西画的感染。海派绘画与同期的印象派,虽然可能并无直接的交流,却有一种饶有深意的可比性,如在形式感和内在意蕴的揭示上。对比虚谷的花果与塞尚的静物,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妙。再对比以克里姆特为首的维也纳分离派,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某种深层次的联系。但海派画家更注重立足于本土绘画的传统,这也与近代日本绘画的全盘西化形成了一定的对照。

所以,海派绘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长河中无疑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都将自己的才能尽情挥洒在上海,他们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融合了各方面的绘画技巧(尤其是西方近现代艺术具有的装饰性风格),为中国的绘画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早期海派绘画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来看,整体上尚未全面进入之后“中西对话”的整体视野中,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主要在于技法层面而非本质层面,其对绘画的观照也更倾向于在线性框架之中视传统为延续发展的过程,但这些并不影响其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及现代性问题的认知,而且不乏对民族文化融合规律的深刻而富有前瞻性的理解。其中不断孕育和生发出的装饰性因素与契机为其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其宽容、开放的文化形态氛围为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后期与西方文化艺术的对话提供了土壤,并由此推动了点石斋、月份牌画的产生。

2 点石斋画报对月份牌画的影响

《点石斋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以图画为主,由《申报》附送发行。它前后印行了15年之久,图画总数为4000余幅。《点石斋画报》在晚清十分流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如果说早期海派的绘画注重对花鸟静物的描摹,则《点石斋画报》对海派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自开埠以来,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亟须大量的广告宣传,由此掀开了清末民初商业美术的序幕。其中首开风气的是一位来自苏州的画家吴友如,他于1884年在上海参与主绘的《点石斋画报》和之后主办的《飞影阁画报》皆以线描稿的形式表现时事和市井生活,而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绘画总少不了大量人物画。郑振铎称道其画作“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点石斋人物画风格,可以说为之后的月份牌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点石斋画报》以图画为主要内容,其影响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美术学上的成就,更体现在另一个方面。美术学界一般关注其作为插图等实用美术的价值,而其作为绘画艺术在晚清、民国时美术传播中的意义则少有谈及。首先,《点石斋画报》结合了新闻来传播绘画之美。其绘画题材以新闻和域外奇闻为主,借用新闻的时效性,极大地扩大了读者范围,使得绘画的传播从传统的小众逐渐走向大众。在其出现之前,能接触到出版物的绘画作品者主要是一些专业画师、知识精英或上层宗教人士,他们一般有着较好的审美修养,对图画的欣赏和鉴别有着充分的经验。因此,传统上通过画谱、经卷等方式出版的繪画作品所影响的人群比较固定和有限。《点石斋画报》的出版是“俾乐观新闻者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可见它主要满足的是市井谈资和赏玩之需。《点石斋画报》的出现,使得出版刊印绘画的传播对象从传统的精英阶层扩大为普通市民。加之其在发行中采用了随《申报》附送的方式,更扩大了它的读者和观众群体。绘画的传播和报纸的传播等量齐观,使点石斋的绘画风格被人们熟知,而月份牌画作为点石斋风格的重要继承,也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

3 月份牌画的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的政治格局是建立在租界基础之上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等陆续来到上海。为了安置这些西方外来人口,清政府将上海县城以北的大量土地租予英美法三国,这些特殊区域即被称为“租界”。在西方人来上海居住之初,并没有“租界”这一名称,只是政府划定一块地方准许外国人租地建屋。外国人一步步从清政府手中蚕食租界的管理权力后,此时的上海租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国中之国”。

许多在本国失意、落魄的商人帶着发财的梦想来到租界,希望能在这里淘到金。最便捷的方式当然是投资当时具有很多廉价劳动力的中国还不发达的工商业。在生产出工业产品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其畅销。最早,这些资本家将自己本国的宣传画如法炮制,印刷在产品的包装上。但这些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特点的女性、风景图片并没能受到当地人的青睐。这时,月份牌广告画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月份牌吸收海派、点石斋的特点,作为那个时代的图像符号,频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可见月份牌在当时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月份牌画其实是一种随商品附送给顾客的广告宣传画,画面一般由以下几个元素构成:一是各种题材的图画,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祈福吉祥等内容,但表现最多的还是风情万种的各色美女;二是中西日历,具有实用性;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是商品图片、广告语以及商号名称等;四是各种边框纹样装饰。以这些内容组合的月份牌广告画成为当时人们接触最多也最受欢迎的美术形式,特别是其中的美人画,一时成为当时社会时尚的风向标。最早的月份牌是1896年鸿福来票行随彩票奉送了一种“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的画片,“月份牌”这个名词就从此沿用。后来为了加速印制广告画,商家就去掉年历,月份牌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告画。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内忧外患,历史背景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艰难的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中国,也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广告形式,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企业和广告画家合作,创作了大量优秀广告画。尤其是在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方面,从传统美人到时尚女郎,把中国侍女画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提到月份牌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慕桥,可以说是月份牌画的先驱。他师从点石斋书局画师张志瀛,并且很被另一点石斋大家吴友如所器重,国画功底很好,出手很快,故作品数量极多。他在传统画的基础上糅合了西画造型与透视,加之色彩也比传统仕女画丰富,印成月份牌随商品赠送顾客,很受欢迎。但他从未出过国,其描摹外国的景象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他也从点石斋的绘画题材中吸收了很多对国外图像的描绘,更不用说海派、点石斋对他绘画风格形成起到的作用了。他是最早表现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广告设计家,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线条勾勒然后着色的风格,其人物形象较为平面。周慕桥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受欢迎的作品,如《潇湘馆悲题五美吟》与《花木兰》,而《关云长读春秋》是他的成名之作,几乎年年再次出版,发行量高达几十万,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4 总结

可见,海派绘画与点石斋、月份牌画是一脉相承的。海派绘画作为一种以新的地域、文化交流形式而形成的绘画流派的鼻祖,对之后上海地区乃至全国许多地方特定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点石斋在继承了海派绘画的衣钵后,比海派更加注重吸收西方绘画的技巧如透视,并且在题材上实现了西化。而月份牌绘画的特点是将西方的工业品牌实现部分的中国化,达到基本的中西结合。海派绘画与点石斋因其所具有的商业性、装饰性与现代性已经适应了当时上海地区的生活环境。综上所述,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作为对海派绘画与点石斋风格融合的月份牌广告画的兴起就不足为奇。月份牌画经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辉煌后,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但是其主要的绘画表现形式——擦笔水彩技法却被长期地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月份牌画家将擦笔水彩技法运用于年画、宣传画的创作中,为新中国的宣传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美术史上一段具有鲜明印记的过往,月份牌广告画在当代已剥离了当年的实用价值,但其作为老上海的文化符号,作为一段曾经的时尚和人文历史,会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参考文献:

[1] 任子鹏.上海与江南文化[N].新华日报,2011-08-10.

[2] 沈之瑜.关于任伯年的新史料[N].文汇报,1961-07-10.

[3] 郑星球.《点石斋画报》图式流传与衍化[J].美术学报, 2006(03).

[4] 郑振铎.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M].1959.

[5] 陈平原.点石斋画报选[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15.

[6] 罗振宇.被误会的租界(第二季第31集)[Z].罗辑思维.

[7] 王树村.老上海的月份牌记忆[DB/OL].中国论文网,2012- 05-02.

[8] 李易.近代中国的商品革命[M].广西大学出版社,1995:155-156.

作者简介:王威崴,男,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月份牌传承
民国月份牌见证“美女升级”
拍场月份牌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拍场月份牌
拍场月份牌
拍场月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