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革诗歌的三种类型及其成因

2016-07-06 13:01蒋林芳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众诗歌

摘 要:“文革”时期的诗歌按照思想感情倾向可分为三类:一是表现革命理想;二是表现困惑、怀疑思想;三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三类诗歌随着“文革”的深入依次成为诗歌的主流。从原因上来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而从影响上来讲,文革诗歌的变化发展也对后来出现的文学现象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革”;诗歌;大众

“文革”时期的诗歌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而按照其思想感情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表现革命理想;二是表现困惑、怀疑思想;三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三类诗歌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虽然这三类诗歌在文革诗歌伊始便同时存在,但是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纵观整个“文革”时期的诗歌,其主流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盲目相信到怀疑困惑,再到绝望与反抗的过程。

1 文革诗歌的三种类型

由于我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群众中树立了极大的威望,因此,在“文革”早期不仅是红卫兵,包括很多高级领导阶层和普通群众都对我党充满信心。而为了宣扬这种对党的忠心,广大人民群众便开始利用诗歌来进行表达。如诗人郭沫若、田汉等,众多的知识分子、学术名人都在当时对党进行过歌颂,表达过对党的忠心和赞美之情。例如,郭沫若的《水调歌头·文革》:“文革高潮到,不断触灵魂。触及灵魂深处,横扫及几家村。保卫政权巩固,一切污泥浊水,荡涤不留痕。长剑倚天处,高举劈昆仑。铲封建,灭资本,读雄文,大鸣大放,大字报加大辩论。大破之中大立,破尽千年陈腐,私字去其根。一唱东方晓,红日照乾坤。”[1]其中所提到的“铲封建,灭资本”就是事实。虽然该诗在表述上不乏做作的成分,甚至不乏肉麻之语,但在当时那样的一种环境下,这些诗歌也并非完全是阿谀奉承之辞。单就其思想而言,那种知识分子对党的由衷的赞美之情还是真挚的,这种情感的表达于当时来说也是极为正常的。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对党表示一下他们的尊敬和赞美之意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大众对着现有的、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极力维护的心情也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早期的文革诗歌大都表现为对党的支持与感谢之情。

而后随着“文革”的深入开展,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开始向政治运动转变。红卫兵对知识分子不分是非黑白的迫害,老舍的惨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冤案,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对“文革”的意义产生了怀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贫困、闭塞、思乡、对前途的迷茫,使青年一代发出了对时代的质疑。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就是诗人在单纯的理想遭到暴风雨的冲刷后,在内心充满失落、迷惘的情况下对未来发出的一声声呐喊。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对这样的一场政治运动也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看法,他们开始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文革”行为的讽刺与反抗。例如,关露的一首七绝“铁门紧锁冬无尽,雪压坚贞一片心。钢管有情持正义,为人申诉到天明”[2]就表现了一个作为蒙冤的共产党干部对命运与恶势力抗争的信念。

所以,回溯“文革”时期的诗歌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主流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盲目相信到怀疑困惑,再到绝望与反抗的过程。

2 造成文革诗歌现象的原因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逐渐深入,文革诗歌的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转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大众对“文化大革命”的认知与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新中国的建立惠及大多数人,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全国多数人对这场革命寄予厚望,有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希望通过革命来解决腐败、贫困与落后问题。因为群众相信党能够进一步创造幸福,所以“文革”一开始还是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而早期的文革诗歌大多以赞颂为主。

但随着运动局势的失控,其批斗的对象不仅是知识分子,甚至波及普通大众,一时间人人自危,“文革”运动越来越脱离实际,民众对“文革”也愈加怀疑。所以早期的那种对党的尊敬和赞美的情感在此时便开始发生转变,由此“文革”时期诗歌的另一类创作——表达困惑与怀疑的诗歌作品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再加上“文革”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其所强调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所以当时要求大众公而忘私,人只应有贡献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个人的欲望在“文革”时期几乎被扼杀。“整个文革时期成为了一个‘反智的社会,‘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调论盛行,书与人都成了‘失踪者。”而越是在一个文化的荒原,正处于求知年代的青年人就越渴望文化的浸润。一旦在相对自由的边缘环境,思想钳制有所松动时,地下阅读、地下沙龙和地下文学创作便往往得以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地下阅读主要有当时被作为文化批判的禁书,干部读的内部参考资料等灰皮书、黄皮书,其中多是西方政治学、哲学以及思想史、文学史的名著,这使青年一代有了长长的“一部精神阅读史”。[3]正因为当时的整个社会在思想和文化方面都处于“荒芜”阶段,政治的高压使得当時的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文化的荒原,所有这一代年轻人阅读有限,又加上人自身的欲望也是需要宣泄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动荡与群体情感也是需要表达的,所以,此时这群青年只要一接触到丁点儿外面的知识,他们反抗和言说的情绪就会变得越发强烈。

因此,高压的政治教育和荒芜的思想环境对当时的文革诗歌由困惑怀疑向不满反抗的转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文革诗歌的影响

文革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中国文学发展转型的前夕,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文革”当中表达怀疑、困惑以及不满、反抗的这一类诗歌作为“文革”当中少有的表达个人真实情感的方式,其传播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文革诗歌成为对社会现象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思考的重要工具。以食指为代表的诗人,以及大量凝结着“文革”反思成果的小说的出现是社会集体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其作品承载着大众的思想,才会取得社会的承认,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文革诗歌对“文革”反思、共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文革”时期的一些诗歌创作还成为了后来朦胧诗的源头。朦胧诗的出现既继承了当时“文革”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严酷而故意闪烁其词的创作传统,又源于青年一代对未来的迷茫以及朦胧的设想与认知。朦胧诗的朦胧除了文学语言固有的模糊性之外,还有作者本身情感与思想的模糊。总之,文革诗歌在整个诗歌脉络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和其他时期的诗歌一样,共同构筑了新时代的文学地基。

参考文献:

[1] 丁茂远.《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诗词考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32.

[2] 高昌.玩转律诗 律诗绝句写作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01.

[3] 李润霞.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J].汉江论坛,2001(06):78.

作者简介:蒋林芳(1990—),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大众诗歌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诗歌是光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