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梧州市瑶族民间舞蹈分类

2016-07-06 09:19秦伟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梧州瑶族舞蹈

摘 要: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瑶族有自己的传统生活习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创编的瑶族民间舞蹈,反映瑶族特有的文化特色。通过对瑶族民间舞蹈的分类进行总结探讨,对瑶族舞蹈的挖掘和传承创造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梧州;瑶族;舞蹈;分类

1 研究背景

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辖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2015年末,全市瑶族共3.9万人。其中瑶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有蒙山长坪、夏宜两个瑶族乡,还有蒙山县六桂村,西河镇瓦冲村和福垌村,苍梧县狮寨镇岛朝村、六堡镇山平村、梨埠镇蒌底村等瑶族聚集村。其中蒙山县长坪、夏宜两个瑶族乡是广西瑶族的聚居地之一,包含了盘瑶、坳瑶、山子瑶、茶山瑶、花篮瑶等五大瑶系,其中夏宜瑶族乡是梧州最大的瑶族乡,长坪瑶族乡则为梧州市瑶族文化研究基地。两地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在一些当地的节庆或祭祀中也经常出现。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因为两地的典型性,所以此次研究以两个瑶族乡为研究重点。

2 梧州市瑶族舞蹈种类

瑶族民间舞蹈在瑶民劳作生活和民风习俗中有重要的意义,每到逢年过节、各种瑶族民间的节庆活动、祈福消灾等,瑶族人民都要载歌载舞,舞蹈动作变化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

本次调研发现瑶族民间舞蹈可分为模拟性、祭祀性两种类型。

2.1 模拟性舞蹈

模拟性舞蹈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瑶族人民由于对神物的心理崇拜,产生的拟兽类舞蹈;一种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保留的具有瑶族特色的“刀耕火种”等生产生活行为,逐渐渗透到舞蹈艺术领域,产生的拟劳动类舞蹈。

(1)拟兽类舞蹈多在节日表演,尤其以每年正月初一春节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之间较为集中。有龙舞,包括舞香火龙、舞稻草龙、舞板凳龙等;狮舞,包括舞瑞狮、舞醒狮、舞猫狮等。[1]例如,蒙山县长坪瑶族乡三妹村的舞“稻草龙”,据传最早起源于祀龙求雨,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活动。“神龙穿桩”是整个舞龙过程最精彩和最有难度的部分,龙头在龙珠的指引下先从龙身两边依次穿过每节龙身,十几个人随着锣鼓的节奏振臂挥舞,一边踩着舞步,一边舞动龙身。

(2)拟劳动类舞蹈,有过山瑶(盘瑶、尤勉土语)的开山舞和民瑶(平地瑶、标曼土语)的调秧歌。开山舞包括割草舞、打锣舞、举锄开山舞等,反映过山瑶除草开山的过程;调秧歌包括播种舞、耕耘舞、收割舞、打场舞等,反映民瑶播种到丰收的过程。长坪瑶族乡为多种瑶族支系聚居地,该地各瑶系在长期聚居中,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把过山瑶的开山舞和民瑶的调秧歌进行组合,[2]成为一种具有梧州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

2.2 祭祀性舞蹈

祭祀性舞蹈,主要是在各种宗教祭祀仪式和礼法教事中表演。主要有“还盘王愿”时跳的盘王舞、以及师公舞和八面木面舞、长鼓舞等四种较为常见。

(1)盘王舞是民瑶及过山瑶(也有说为山子瑶)的传统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为了隆重纪念祖先的传统祭祀活动“还盘王愿”中表演,以此感激盘王显灵救命之恩。舞蹈包括烧香舞、五谷丰登兵马舞、祭兵舞、出兵收兵舞等。[1]民瑶聚居的长坪瑶族乡六坪、平垌、三妹、南垌,盘瑶聚居的长坪瑶族乡高岭、黄牛坪,西河镇瓦冲村桂皮,新圩镇大山口、六桂毛竹坪等瑶族村寨,在办红白喜事时,都习惯跳盘王舞。2010年,蒙山县瑶族盘王舞收入梧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盘王舞也走进长坪民族小学的课堂,成为民族艺术传承的一部分。

(2)师公舞包括铜铃舞、罡步舞、手诀、花伞舞、簸箕舞等。如遇到灾年、灾难,或打醮、打斋、祭庙、祭社等,则跳师公舞,以求化解灾难,祈求平安。蒙山县长坪瑶族乡长坪村高岭组的赵有福、冯春贵等人为师公舞的传承人。

(3)八面木面舞流传在蒙山县蒙山镇和文圩镇。它的传入据说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瑶民盘道庆,因躲避战争,从广东罗定瑶族山寨迁至蒙山,落户于瑶族山区,首先在长坪、夏宜、瓦冲、壬山等瑶区进行道教活动和表演,传授木面舞,并收了几十名瑶族学徒,在汉瑶人民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因汉人的邀请,舞蹈传到了文圩镇和蒙山镇。

跳八面木面舞,演员使用八种不同的木制脸谱面具和服装道具,分饰8个角色。其中梅山教主头戴道公帽,身穿孔明挂;南海观音身穿绿色长袍;土地公穿白色长袍;旗头雷王穿甲衣,背插彩色小令旗四面;山瑶老(瑶头)穿蓝靛染的土布衣服;引光童子有甲乙2人,各穿同色童短衫;担水妹穿彩色衣服。木面舞使用的道具有剑、小油筒、神扫、砍刀、烟斗、漆盒等。打击乐有鼓、锣、镲等。[3]舞蹈场面大,人数多,各个角色有自己的动作,或古朴大方,或粗狂有力,或轻飘优雅,或形象逼真,舞蹈带有趣味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4)長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广泛流传。跳长鼓舞最早是为纪念盘王。现在瑶族人民在新年、歌节、放赦节等传统节日或婚庆、贺丰收等场合都跳长鼓舞。同时长鼓舞也走进了夏宜民族小学的课堂,成为民族艺术传承的一部分。

长鼓一般用桐木制成,整体两头大,中间小。木头中空,为箱体,两端蒙上牛皮或其他动物皮,击打时发出声响。跳长鼓舞时,舞者一手持鼓、一手敲击,鼓随着敲击在手上翻转;舞蹈动作既有柔和典雅,也有粗狂有力,节奏鲜明。

长鼓舞既有独舞,也有两人或多人表演。表演内容包括:行礼和生产劳动,如建房,开荒等。表演时,有时以唢呐和锣鼓等声作为伴奏,有时则没有。长鼓舞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舞蹈动作特点为:弹、扭、稳、矮等。[2]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梧州市瑶族民间舞蹈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到,瑶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及特色与瑶族人民生活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是也与瑶族的传说神话、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也体现瑶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进一步研究瑶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和特点,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财富,为瑶族的艺术保护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位声.蒙山县民族民间舞蹈概况[R].蒙山县文化局,1986.

[2] 刘小春,丁战,苏斌.桂东瑶舞探秘[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28-133,11-23.

[3] 黄位声,莫运水.蒙山县木面舞概述[R].蒙山县文化局,1986

作者简介:秦伟(1983—),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梧州学院高教研究室副主任,校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队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梧州瑶族舞蹈
瑶族织锦
中共梧州城工委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冰上舞蹈搭档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梦梧州(外两首)
我和舞蹈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