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高考对高校基础教学的影响

2016-07-06 09:19刘菲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美术高考文化课专业

摘 要:美术高考培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的调整、找到症结对症下药。让其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提升高校基础教学的效果,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美术高考;高校基础教学

长期从事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一线专业教师,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美术高考培训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教学乃至之后的专业学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要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首先我们得分析美术高考培训热潮形成的一些原因。

1 文化课分数线低与中学追求升学率的误导

在整个社会舆论中,美术生给大众留下的印象是他们靠文化课考不上大学,没有办法才选择艺考,艺考文化课分数线要求低,就造成比普通专业好考这样的误导。他们到底真正有几个是喜欢美术才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呢?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确实要比普通专业考生低,究其原因是将专业的艺考成绩作为主要参考,毕竟进入高校后要学习专业的美术课程,之前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才能更快地进入专业学习。文化课分数线要求低,久而久之就拉低了艺术家的综合文化素质,传统的诗书画弈并行的文人时代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创作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就会遇到瓶颈,作品无法挖掘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仅做表面功夫是没用的,知识储备不够,理解判断就会有偏差,作品的上升空间就小。其实艺术家应该是对社会现象拥有最敏锐的感知力的一群人,才能做出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创作作品。

在北京有各类美术高考的补习班,打着各种特色教学的招牌,招生各有绝招。一些较为大型的培训班甚至可以做到区域垄断,且和某些地区的普通中学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将学校没希望靠普通高考考上大学的学生全部交给培训班,以达到“双赢”的升学目的。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也看好艺考提高升学率的前景,众多高中纷纷建立美术特长班,劝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参加艺考,或高学费招收特长生。例如,笔者本地区最好的重点高中面向全省招收美术特长生,中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也是全省最高,招收的特长生在高二美术高考前送往北京集中培训,只报考清华美院,这样全省考取清华美院的考生不会出自其他中学,对外宣传时连同普通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竟有十几人,其实这些人中至少有半数都是考取了清华美院的艺考生。学生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走上了艺考路。那真正又有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专业才报考的呢?看似文化课要求低,就很容易考上大学。其实专业的要求并不低,也不是谁画两笔都能考上的。而且在准备美术艺考的专业学习时影响文化课的正常学习,艺考结束后再全力准备文化课高考需要比普通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建议:整体提高分数线,逐年提高高考文化课、专业课的分数线。以此来缩小招生,提高整体美术界的综合文化素质。虽然短期内会出现不良反应,但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改变。将不同的层次的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明确划分,如专科、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位,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定位等。并且根据本专业及地区的差异做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并不是偏远地區就一定要用低分照顾。低分的照顾政策不仅拉低了整体文化素质,也使为数不多的人才因为种种利益的驱使背井离乡谋求更好的发展环境,毕竟人往高处走。要帮助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充实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储备,巩固当地的教育和发展。很多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毕业学成归来的硕士、博士,每每谈起教育问题时,总觉得无法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当地的教学需要合理接轨,久而久之,工作热情以及新的理念无法发挥作用。有时不能全靠一腔报国热情来滋养知识分子的信念。

2 中小学应试教育与分数至上的评判体系误导

让我们来看看美术高考的考试内容在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早年间的高考还是以写生为主,近些年都变成了默写、画照片。原因是现在考生逐年增加,人数太多,考场没有办法实现写生。于美术老师而言,何乐而不为呢?美术高考培训的老师省去了很多准备工作,可以不用练习写生,每人发本画册临摹,临熟悉了记下来就可以默写出来。之后各类奇葩画册和画具也空前繁荣,有针对各大美院的摹本,风格导向鲜明,连水粉颜料都有央美灰,国美红之类的名字。笔者在书店还见到过一整套的照片集合,有一本全是各个角度的头像黑白照片,有一本全是半身像的男女老少的黑白照片,各式各样的静物彩色照片。这些书都很畅销,真不知道出版社出这样的书是帮助学生还是在害学生。关于绘画技巧也有各式各样的特色教学,有罐子公式、果子公式、专门针对五官刻画的公式,还有各类颜色淡雅的衬布专用颜料,画材商家越勤快,学生就越懒。进入大学的学生连调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显然是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美术高考培训的老师无所不用其极的将各种能“短、平、快”出效果的办法如同魔咒般灌输给学生,以至于学生画完三小时后,无法再进行深入长期的刻画,素描如此、色彩更是如此。

美术高考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已经变味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入校新生在大一上基础课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只会画照片。教室中明明摆着写生的静物或模特非要用手机拍下来画,观察写生能力明显下降。二是只会画短期作业。考前班针对校考考什么就练什么,考多久就会画多久,不会长期深入的刻画。大效果很快就能画出来,但无法进行具体深入地刻画,就算给了长期作业,也只是在画以外磨蹭浪费时间,画面没有任何效果上的改变。三是表现手法模式化。在考前学生都会根据所考的学校的风格分类型的专门加以训练描摹,央美喜欢什么色调、清华喜欢什么笔触之类的怪象已经在各大考前培训班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甚至作为招生的特色办学来宣传。学生成了临摹的机器,只会固定的画临摹的画册中的风格,对其他不同的绘画对象没有兴奋而新鲜的表现欲望。四是所谓的创作考题反而进一步扼杀了绘画创作的多样性。校考中有针对专业的创作考题,但多年下来,考前班的应试高手们总结出了一系列万能创作版本给学生,供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套用各种常见的创作题目。例如,“阳光下的XX”、“欢乐的节日”等。

普遍的应试教育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不仅体现在了美术上。就像现在任何一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很难主动思考自行独立解决,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找找别人是怎么做的。形成了惯性,没有模本不能活,连写个普通文章都懒得自己动脑。抄袭、山寨等各种产品怪胎应运而生,更不要说在各个领域能有创新性的研究发现了。探索创新精神逐渐弱化,就连垄断荧屏的娱乐真人选秀、竞赛类节目又有哪个是我们自己国家原创的呢?歌曲的翻唱也成为歌坛的流行趋势,再难出现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画坛亦是如此,学生抄老师的、老师抄名家的、名家抄国外大师的。模仿已经成为快速成名的捷径,谁的画卖得好、谁的画在国展拿了奖,就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创造力对做设计的来说尤为重要,没有创造力美院毕业的设计师们还拿什么创意去说服甲方客户呢?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技法的画作还有展览的必要吗?绘画还有存在的意义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建议:改变美术高考出题方向与考核模式,逐步恢复写生考试,改变创作出题思路。今年央美的“转基因鱼”以及清华美院的“失重”创作题就给背了多年模板的考前班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也说明各美术高校也认识到了应试考试的问题,并逐渐在做相应的调整以应对惯性产生的弊端,千篇一律的创作没有任何考察的意义。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人口众多的我国国情来说确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但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不妨结合借鉴国外高校审核考生的艺术简历设计的方法,将普通素描色彩的基础能力训练作为联考初试,淘汰基础不过关的考生,将创作和艺术简历乃至面试作为校考复试的考核内容,这样就能看到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艺术面貌。在推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相应的现实问题,环环相扣,也得在缩小招生范围,在提升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

3 高校扩招政策与就业压力的误导

扩大招生的政策从长远计,百害而无一利。扩招已经实行15年了,这些年来貌似大家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家家都有个大学本科生,但为什么就业却越来越难呢?近年来高考人数减少,除出生人数减少因素之外,放弃高考的高三毕业生越来越多。一部分直接申请出国留学,一部分则觉得混四年拿个大学文凭,还不如在外打拼做生意,或不如学职业技术获得一技之长来得实际。众多本科毕业生眼高手低,低收入的脏活累活不愿意干,高精尖的活又不会干,还想拿到可观的收入,用人单位不是慈善机构,你的收入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获取的。

而且各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是有限的。过犹不及,让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再回家继续啃老?还是鼓励他们考研、考博,将扩招再向上推呢?笔者本人就是扩招实行的第二届本科生毕业,随即考研,亲身体验了越来越被看轻的文凭,招聘过程中硕士文凭一文不值,就连现在读的博士也觉得没有了含金量。

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学科调整模式,但这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难道就业不好就要将这个专业彻底取消吗?那文化的传承重任又由谁来担负呢?美术专业中设计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好,就都学设计,而绘画就业不好,就取消各个纯绘画专业,反正学出来也挣不到钱养活自己,更不要提创作了。不言而喻,这个时代出不了绘画大师了。

建议: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端的人才正是现在社会最缺的,所以必然是今后教育转型的大势所趋。精英教育就是要优中取优,选拔人才就要提高门槛,无论哪个专业,考察的科目要逐步向主观课题与创造力侧重,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造就出来的大学生也会没有特点。但他们作为不同的个体走向社会,没有不同的声音对这个社会和时代都是非常可怕的,会毁了一代人。职业教育当然更突出动手能力,什么时候各行各业的人才都会需要,都去做白领了,蓝领谁来做,没人会维修,那么多设备怎么办,基础工作没人去做了,都想成为指挥别人的人,那谁又愿意被人指挥?

缩小招生人数在之前已经论述了,而缩减招生专业就要求大学的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及时地进行一定的调整,当然,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核心,“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适用于各专业各高校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对职业还没有形成较高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在结合专业教育的同时要联系实际,讲本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甚至可以模拟社会需要进行命题性的专业设计创作。

4 艺术市场的价值评判与社会娱乐导向的误导

现今的艺术市场被各种乱象搅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连让画家与收藏家能够进行良好交流的氛围也无法实现。艺术机构如同炒股一般运作艺术品,飘高的作品、天价的成交价格由谁来买单?当然我们不否认那些天价艺术品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但试问他真的值这个价钱吗?同时明星画家的出现,又让专业的画家情何以堪,马云一张作品能上亿,某某影星的雕塑、某某主持人的国画、某某领导的书法也都成为艺术品在艺术市场屡以高价成交,这个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该如何体现,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业余爱好者就如同其他行当的票友、粉丝、发烧友一样,自娱自乐就好,更有甚者披着公益事业的外衣,打着为某某慈善机构义卖的幌子作秀,这些娱乐乱象何时才能得到合理的管理。那些踏实画画不谙世事的画家们专注于专业创作却不为人所知,难道不善于炒作自己就不是好画家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绘画专业的学生又能何去何从,他们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落俗套吗?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该怎么融入社会?报考的学生大都会根据老师的社会影响力,就是俗称的名气选择导师或专业,学校也都靠这些名师来招生,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然而学生进校后,又有几次能真正见到这些名家。有些不知名的高校甚至只是直接挂几个这样的名家的名而已,一年到头甚至整个大学期间都不会做一次名家的专门展览或讲座,学生自然会有被招生广告骗来的感觉。

近些年媒体的舆论导向也无所不用其极,电视上的综艺选秀栏目层出不穷,一夜爆红的参赛者给梦想成为明星的众考生们一剂强心针,谁都想红、挣大钱,那么基础的专业积累是不是做到了,靠运气和机会自然是好,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如此呢?无良的编导为了增加收视率用各种苦情选手来博得同情,这被更多的参赛选手效仿,不是家里有绝症病人要照顾就是自己是个没人疼没人爱的苦孩子,更甚者很多参赛者辗转各大电视台的各类选秀节目增加曝光率自己宣传。这样的现象让更多的人走上了艺考之路,期盼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一些小县城的招生考试中能见到很多可笑又可悲的事,有考生咨询报考的时候,把艺术学院的音乐、美术、舞蹈、播音等专业的考试要求都问一遍,并且兼报横跨美术、音乐、舞蹈的好几个专业,都是临阵磨枪的备考,像撞大运一般。越是低俗的节目越是受推崇,高雅艺术束之高阁成为小众。这样的现象体现了整体国民的审美素質亟待提升。

建议:将审美教育大众化,普及审美意识,逐步提升全民的审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乱象。从娃娃抓起、从管理层抓起。孩子从小到大的审美意识培养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虽然见效慢但影响深远。管理层的领导的审美水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不是要求领导非得懂艺术,但基本的审美水平是必备的素质,审美缺失也会对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综上所述,美术高考培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变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不好改不代表问题不能改,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调整,让其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提升高校基础教学的效果,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刘菲(1982—),女,黑龙江虎林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在读博士生,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绘画及其文化影响。

猜你喜欢
美术高考文化课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三美术高考中的速写训练分析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美术高考专业考试中的作弊手段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