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慈善会
做实慈善教育
践行立德树人
●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慈善会
临渭区地处渭南中心城市,辖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9万。全区现有中小学166所,在校学生87071人,在职教师7024人。
2012年8月,我区积极响应省教育厅、省慈善协会号召,启动了慈善教育进课堂系列活动。短短的4年时间,我区慈善教育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由最初的7所学校试点到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开展,实现了慈善教育全覆盖。二是将《慈善读本》作为慈善课教材,要求按照“六纳入、三结合”的要求具体实施,实现了慈善教育课程化。“六纳入、三结合”即将慈善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课时、纳入教材体系、纳入教师职责、纳入课堂设计、纳入职责考核;慈善教育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爱心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三是通过志愿服务、一张纸废旧衣物献爱心、教师支教、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小手拉大手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慈善教育行动化。全区慈善教育逐渐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要求,区教育局、区慈善协会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各项目学校认真筹划、狠抓落实,广大师生认识到位、广泛参与,广大家长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社会普遍认可、积极响应的良好态势,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传爱向善的感人故事,也涌现了许多由教师发起的爱心慈善公益组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慈善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
2013年和2014年,我区先后承办了全省慈善教育工作现场会和全国慈善教育观摩会,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慈善教育的一面旗帜。我区慈善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各方重视。我区慈善教育从开始的活动试点到现在的全面开展,在顶层的设计上进行了认真规划,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以课堂教育为平台,主题实践为抓手,列入区慈善协会、区教育局、各项目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活动伊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出席和参与慈善教育相关会议和活动。在全区教育系统2015年慈善教育工作会上,郭柱国区长亲临会场,详细了解全区慈善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管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非常关心和支持慈善教育进课堂活动。
二、配备师资,狠抓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抓好慈善教育的基础,活动开展以来,区慈善协会积极募集资金购买《慈善读本》11000册,并积极联系省市慈善协会为我区配发《慈善读本》47000册,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材问题。慈善课由最初的每学年7课时增加为10课时,统一要求由班主任担任授课教师。每学期初,各校需将学校课程表上报区慈善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和2015年,区慈善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先后用两个月时间,深入部分项目学校,按照学校课表安排,走进教室,开展慈善教育课听课调研活动,并和项目学校校长、分管领导及授课教师座谈交流慈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各校按照要求,配备师资,落实课时,认真扎实地开展了读本学习活动。部分学校系统编订和印制了慈善课教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开展了慈善课赛教等活动。
三、主题引领,注重实践。在关注课堂质量的同时,我区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慈善实践活动来充实和丰富学校的慈善行动与道德体验。一是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各项目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善、知善、行善总动员;号召全体师生做一件好事或者孝事;召开一次讲述爱心故事的主题班会;开展一次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一次主题征文大赛。让广大师生将做过的好事通过讲述、演讲、征文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慈善的思考和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在全省2014年“我善行 我快乐”主题征文活动中,共评选获奖作品140篇,我区获奖作品40篇,占全省获奖作品总数的28.6%,我区10名获奖代表在全省2014慈善文艺作品颁奖暨慈善诗歌朗诵会上受到现场表彰。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各校组建的志愿服务队,走出校门,走上街道,进入社区,开展了环境清理、关爱孤寡老人、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三是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我区部分慈善教育项目学校与区内一些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在校本研修、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含慈善课)、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交流帮扶,并为帮扶学校捐赠图书和教学设施设备,从而带动薄弱学校慈善教育的开展。四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2015年11月,我区启动了城乡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的“暖冬行动”,在寒冬到来之前,为贫困儿童送去崭新的棉衣、棉帽、棉鞋等物品,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受社会的温暖。五是开展支教活动。2014-2015学年度,我区72名城区教师深入农村30所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他们不仅将城区学校慈善课程带到农村学校,激发农村师生的仁爱之心,而且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将爱心和慈善理念在广大乡村传播。在支教活动中,涌现出了马婉秋、曲莹等人热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发起爱心助学组织的感人事迹。她们用行动诠释了慈善的含义,带动许许多多的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纷纷响应并积极开展慈善行动。六是开展实物捐赠活动。2015年秋季开学后,全区开展了“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活动,各中小学纷纷响应,积极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教育系统已募捐衣物逾10万件、废纸变卖善款3.2万元,活动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开展募捐活动的同时,各校能够借助这一慈善行动,通过班会、家长会、校园电视、广播节目等组织学生畅谈对募捐的认识,交流行动体验,书写体会文章,小手拉动大手,极大地丰富了爱心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活动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健全机制,提升内涵。一是强化慈善、教育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区慈善协会、区教育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相互支持,形成了强有力的推进管理督查机制。二是制定《慈善读本》循环使用制度。为解决《慈善读本》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制定了《慈善读本》使用规范,要求各校制定《慈善读本》使用相关制度,教育学生保护好教材,不乱涂乱画,并安排专人负责教材的课前发放和课后收交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慈善读本》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我区对慈善课课时、师资配备、备课上课等均有明确的要求。并将“五个一”、志愿服务、一张纸废旧衣物献爱心等实践活动列入慈善教育的常态工作,为常态化开展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四是形成总结交流机制。无论是全省和全国现场会,还是全区总结表彰或工作推进会,要求各校校长参会,并安排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或者个人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每学年我区就慈善教育召开专项总结表彰大会,对上学年度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并由全面表彰逐步向部分表彰转变,不断激励和培养更多的学校成为慈善教育示范校。六是探索慈善教育教研机制。我区是省级校本研修实验区,利用校本研修工作的成熟机制,我们积极探索慈善教育研修活动。通过研读教材、集体备课、合作磨课、评课议课、课后反思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聚集能量。
《慈善读本》进课堂活动的开展,使我们以爱心善举为平台,为贯彻落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教育方针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创新了德育工作思路,学生“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取向有了较大的提升。今后,我区将继续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工作规范化、机制常态化、项目长期化、效益效果最大化这一工作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地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