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下)

2016-07-05 14:47陈君石
饮食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肌体pH值存活

陈君石

不管你关注不关注,吃了被生物性危害污染(比如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就有健康受损的风险。因为大部分的病原体(细菌等)有感染性,进入人体后如要存活并增殖(必须经受住胃酸环境),就要通过侵入细胞,在细胞中增殖而产生损害,有些还会继续造成系统性感染,肌体受损又引发一系列防御、修复反应,人就生病了。

但也不是吃点细菌、病毒或者生物性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就必然生病。因为生物性危害进入人体后,有时没能存活增殖,而是消亡了;或者吃进去的量微乎其微,不足以造成损害,加上这个人很结实、健康,不是老、弱、病、幼、孕,就不生病。所以,风险高低同样与量有很大关系。

科学家在做出风险评估时必然既要考虑定性问题,也要考虑定量问题。研究发现,生物性危害的致病风险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很复杂,病原体、宿主(动物或人)、食品等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有影响。新兴的食品微生物学、预测微生物学,就是专门研究这类问题的学科,不但有定性评估(搞清楚微生物的性质),还会考虑微生物的生长、存活或灭活,采用数学模型来做出定量的描述。

微生物在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在变化,科学必然要与时俱进。只要有新的微生物病原体不断进化并被识别,食品安全领域就需要持续不断地研究微生物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做出更科学准确的评估。

生物性危害的致病机制可分两大类,即病原体直接损害肌体或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损害肌体,而食物能成为这两类危害的载体或传播介质。如果食品没有加工或者加工处理不当,其中就可能存在生物性危害(如致病菌)。比如有些致病菌可以在食品中繁殖,越长越多(开始时少,中间阶段增长极快,后期因为食品被消耗,能提供的营养减少,数量开始减少);有些病原体在食品中不增殖(如病毒、寄生虫),但它们可以大量存在,且具有传染性(通过适宜途径传递给食品接触者或食用者),比如病毒涉及了60%~70%的食源性传染病。

微生物生长需要一些条件,比如需要水分、能量、氮源、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和相关的辅助因子、矿物质。如果食品不能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如干燥或脱水),微生物就没法生长,比如大米等谷物中的水分控制在14%以下就能有效防止霉菌在其中生长,当然还要控制相对湿度,以保证食品不从外部环境吸收水分。

生物体会自我保护以抵抗微生物在体内繁殖,比如大多数水果的PH值较低,令入侵的微生物耐受不了(大多数微生物适宜在PH值6.5~7.0范围内生长和生存,而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较宽,为4.0~9.5)。还有的生物体天然存在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物质,像丁香中的丁子香酚、大蒜中的蒜素、芥末中的丙烯基异硫氰酸酯等。

外部因素也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比如加热处理能消除或减低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潜在危害,最普通的有巴氏杀菌法、灭菌和烹饪。此外,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广泛,空气、土壤、水、人体和动植物上都有微生物,而且有一些处理过的食品也不是完全无菌的,只是量很少。所以,还要选择合适的温度储存食物,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猜你喜欢
肌体pH值存活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春绽
吉米问答秀
园地主要经济作物氮磷钾与pH相关性研究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叩问(外一首)
脱水神功
水的酸碱性与健康无关
“永久瘦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