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巴巴
摘 要: 阅读定力的形成,是一个人养成终身的读书好习惯的必备条件。借助“外因”推动帮助学生培养定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 小学生 读书习惯 阅读定力 定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扩展阅读面)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一部门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让全民人人有书读,家家有书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计,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
阅读定力的形成,是一个人养成终身读书好习惯的必备条件之一,且不论对孩子今天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某一行业的专心钻研,都是很有好处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学习困难源于定力不足。
定力乃佛家语。佛法三学“戒、定、慧”之中枢。可见定力在事业成功中作用之大。这里讲的定力主要是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孩子能坐下来静心读书,是很难得的。能静下来读书就能静下来学习、静下来钻研。
一、日常生活中影响小学生定力形成的不良因素
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学生刚拿起一本书正要阅读或正集中注意力阅读、干某事,经常出现以下情况:1.家长让学生干别的事,比如端饭、倒垃圾等。2.家长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某某地方。3.家长很担心地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再读。”4.家长看电视声音很大,学生过来一看很精彩,丢下书也看起电视来。5.同伴来了,找读书者一起玩。上述情况下学生只好情愿不情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放下心爱的书或停止正在专注的某项活动。
在学校课外读书时:部分学生读得正入迷,有人偷偷过来讨论问题或说些与读书无关的话。还有部分学生恶作剧般发出怪声,也会影响学生专心致志读书。
这种“外因”的干扰,对培养孩子的定力十分有害。
二、对小学生定力培养的误区
对定力的培养,部分家长和教师还没有足够认识,即使有了认识,没有采取专业的训练方法。目前对定力不足的学生,采取的措施基本以批评教育为主。也有极少数家长教师采取了一定措施:制订计划(制定阅读时间表)—实施计划(按照时间表自己约束自己完成任务)—达到培养自己的定力的目的。这是一种重视自我调控的方法——“内因训练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批评教育或许可以取得当时的一定效果,但因其强制性,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人潜能激发和良好习惯养成。内因训练固然需要,因其受年龄特点限制,学生自控能力差,实施效果也不显著。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教师家长适当的有效的“外因促进”作用的帮助,单靠学生自己的“内因训练”达到定力形成,基本是一句空话。但人们对于“外因作用”对人的定力的训练缺乏足够认识。
三、借助“外因”推动帮助学生培养定力形成
实践证明,对于定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适当的“外因”帮助使其形成定力,非常有效。对于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或者读书不专心、自控能力差,过于好动的孩子,学校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家庭、学校、同学的合力教育,采取专业的训练方法引导其静下心坐得住。
首先,家庭教育中,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空间。孩子该干的家务事集中到休闲时间完成。当孩子专心致志于阅读、做作业、某一项游戏(孩子拿着几类玩具摆弄)、手工制作等活动,切忌打扰,让其集中精力完成。人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就是对定力最好的培养。坐不住是定力形成的天敌,坐得住正是孩子在无意中训练定力。
其次,自家孩子正做一件事,有其朋友来约,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的朋友先坐下来也安静地看看书,或者找一些孩子朋友感兴趣的事做,等待自家孩子安心干完自己计划的事再玩。这种做法尊重双方孩子,既有利于孩子对家长教育方式的认可接受,又有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
再次,对于不能专注于某项活动的孩子,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很有效果。帮助不是强制性监督,而是像好朋友似的寻找共同兴趣的切入点,给予陪伴性督促。以阅读为例,首先是选择推荐学生特别喜欢的书籍阅读。其次,阅读过程中教师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采用游戏的方法,比一比谁在半小时内阅读的内容能够讲述全面。半小时后互相讲解,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有意无意地训练孩子的定力。
学校课外阅读时首先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做到文明阅读,尤其在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的学习。其次,针对小孩子喜欢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特点,鼓励孩子善于边阅读边写下自己的心得和问题。阅读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专门讨论交流环节。提出问题多、交流深刻的还要给予一定奖励。这要成为一种制度。再次,学校在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专人检查量化评比、班级小组之间量化评比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班级内部要设立小组长监督。时间长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就会营造出来。绝大多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组织学生之间的结对阅读也很有效。让爱读书的孩子和不爱读书的孩子结成阅读伙伴,以游戏方式在一定时间内比赛阅读一本书,阶段性互相讲解提问,分享优秀者的阅读成果。并且两人成为一个被评价的整体,互相勉励,互相监督。教师有意识地对这样的共同体多一些共同奖励,使暂时的阅读困难者获得读书成功的心理满足。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稳定的定力。
还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拿一个钟点,让孩子闭上眼睛跟着秒针节奏数数。30秒、60秒、90秒……一天一次,一次比一次多。这一活动要求家长以游戏方式和孩子一起进行。
以上各法,都要坚持一段时间方可奏效。科学证明:人对某项活动坚持21次就能成为自觉的习惯。培养学生定力,教师和家长的定力是关键,持之以恒必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GS[2014]GHB015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