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中国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意在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互联互通,建立合作,共同发展。它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观的充分体现。如何推进命运共同体,关键是要看到变、把握时、突出合、强调联、注重建。要行善立德,立规谋势,顺势塑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海一家的思想。当前,国际格局更加复杂,重大危机具有全局性影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越来越多。基于应对人类共同威胁和扩大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适时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以后的一系列外交场合使用和丰富了这个理念,把共同体的传统概念上升为全新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即民生上的“命运共同体”、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安全上的“责任共同体”[1]。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重要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延伸和发展。
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比欧洲1965年成立的欧共体单纯强调经济共同体要更为丰富。它是指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人文上互融的三位一体的联合;是符合历史大势和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方式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目标。
“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讲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赢(经济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关系上)”。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更兼顾地区内国家的关切。[2]
为什么要推进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意在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合作,共同发展。
首先,这是中国世界观的体现。世界具有联系性和相关性,是一个整体。人类发展到今天,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化和相互依存这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使世界联系在一起,无论愿意或承认与否,国家间关系已经与二战时或冷战时的关系有了很大不同。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世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单枪匹马应对。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相互帮持,才能共同发展,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国家命运与地区和世界相关。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深根植于世界相互联系的现实。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次,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现实。从经济上看,命运共同体就是利益共同体。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或者认识不到这个结论的深刻性。从经济上看,相互依存不仅是指彼此互有需要,更是指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许多国家都是国际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是生产、贸易、金融、互联网密切相接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订单影响着另一个国家的就业,一个国家的投资促进着另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也会形成连锁反应。很难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最后会误人误己。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实现利益共同体,即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真正的普遍利益增值。[3]
从安全上看,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就是安全共同体。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过去的发展依靠于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开放,未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离不开与周边国家的携手共进。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周边国家贫穷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的安全也不可能基于周边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而且一个国家的内部动荡会外溢到其他国家,比如有些国家内部发生战乱就会有大量难民涌向其他国家。周边稳,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稳定发展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与安全共同体的总和。从国家利益角度看,有许多外患不仅会影响到中国自己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区的发展。恐怖主义、能源危机、流行疾病等都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中国不再是孤立或封闭于世界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因此,中国必须与其他国家一道同呼吸、共患难,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只有各国树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的意识,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理论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观的充分体现。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基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一起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发展起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五项原则回答了在充满差异的社会中,文明多元化的现实里,国家间不同利益的诉求下,如何共存的问题;在矛盾冲突多发频发的世界里,如何解决国家间的矛盾问题。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五项基本原则的延伸与发展。
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东方智慧,东方智慧强调正确看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强调平等相待,而不是高高在上、强加于人。由此可以延伸出与此相关的中国式的利他主义、以德服人等。中国外交强调以共赢来减少冲突,以协调来强化和谐,这也是五项基本原则精神的体现。
互利共赢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人与已的关系。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对“自身”“他者”(其他国家)及其自身和他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智慧之道在于在考虑自身利益时,还考虑他人的利益。西方理论也讲互利,但实践上还是更多强调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人特别重视了利己与利他的相对平衡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义。
利他思想发展的中国合作观,像“薄来厚往”“少取多予”等都是大智慧,是谋长远之举。利他思想使得我们特别强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相互合作、相互帮持、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在利他思想中,还有一种观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成全,即成人之美。这是中国重要的济世思想。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阐述,那就是共同安全,顾及他国的安全。中国的价值观特别强调互动性,强调关照、恰当、包容、周全。这些理念都体现在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中。
命运共同体强调权利与责任的互动,对等和一致。强调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或仅仅是要求某一个国家改变,而是共同担当责任。
命运共同体特别突出一个“共”字,共存共处、共同发展。倡导共同的家园,强调同舟共济,休戚与共。人类拥有同一个梦想,也就是和平之梦。因此需要共同应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是非国别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大于国家间彼此的那些威胁。发展的问题远远比单纯的生存安全问题更为紧迫严重。
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共建、共赢、共享、共荣的理念,努力化解恶性冲突事件,推动大国关系和各类国家间关系向着和谐和睦协作的方向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强调共处;同时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共处。
首先是非强制、非暴力原则下的和平共处;其次强调差异间共处共存,而不是强求一律。世界是多样化的,文明也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强求一律;第三是共同发展条件下的共处,也就是倡导新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共同繁荣。
从根本上说,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国际秩序观可以浓缩为两化:即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法治化。
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4]
如何推进命运共同体
一、 推动命运共同体,落实到国家间关系中要突出共同性、互动性、包容性、协调性
首先是共同性。一是强调共同的利益。发展是所有国家的第一要务。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内部变革与结构转型的重任,虽然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发展是共同的目标。而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利益与责任。人类生存与发展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利益。二是强调共同的威胁。人类面临着大量超越国别的共同威胁,尤其是人类这一整体的共同威胁,非传统安全中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资源问题、流行疾病、网络安全等,而且绝非一国所能应对和解决,共同的威胁要求各国共同应对。三是共同的责任。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威胁,所有国家必须齐心合力,在人类共同体和休戚与共的意识的指导下,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完善与进步,
其次是互动性。所谓合作共赢,是基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属性之一互动性,以往一些大国很少考虑互动,而强调单一、单边、为我所用。而中国主张的互动性强调平等与相互尊重,强调利益共享。
第三是包容性。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原则。战争与冲突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对于文明与各类不同事情的看法极大地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包含、包容、溶化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则是超越、取代、取消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一就是宽容与融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加强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包容是和谐的存在前提。和谐讲阴阳调和,琴瑟和谐。阴阳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转化。和谐讲求政通人和,在周边国家关系中,人和大于利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秘书长之时,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5]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6]
第四是协调性。中国要成为建设性的协调者。在所有全球热点问题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断发展。“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等方面,中国都没有缺席。这是国际社会的希望,也是中国的责任”。[7]
二、推进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好几大关键问题
中国没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不结盟、发展模式与西方传统国家不同,如何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就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不干涉内政与发挥建设性影响。不干涉内政,但要发挥大国作用。发挥一个大国的积极的建设性影响。他国事务与中国有密切的关联,相关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安全关系更加密切,相关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也与中国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国际间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的今天,很难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他国事务不能置身事外做旁观者。对于他国内政中国不干预、不强加于人,但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加强沟通、分享形势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合理支持、促进务实合作。要坚持正义的道德观,坚持原则底线,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也决不助纣为虐,更不同流合污。
其次是不结盟与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瞻性倡议,这一国家间的关系原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国际关系的根源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以结盟对抗为标志的冷战终结后,我们开始探索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截至目前,中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对中国成功实践的提炼和概括,使我们的外交思路更有战略高度,更具全球视野。[8]
中国大国式的交友之道,仍然坚守不结盟的原则,不搞拉帮结派式的江湖义气,不搞无原则交易,有责任,重道义,讲信用,切实可行。
伙伴关系与军事同盟最大的区别是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国与国关系。强调包容性,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与共同追求。
二战后的美国一直强调联盟战略,强强联手,联盟体系囊括了所有强国。比较而言,中国在整个冷战期间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而与发达国家绝隔。现在的中国对外战略既与发达国家发展关系,也绝不忘记弱国小国。中国不仅要实现强强合作,也要强调强弱互补,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三是非殖民化与新型区域合作。近代以来,中国深受半殖民之害。中国的发展不搞殖民主义,也不搞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9]
中国要以自身的壮大和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复兴不是成为霸权,而是成为一支和平的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积极力量,是一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力量。中国推动自身与他国发展的方式是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于地区现实复杂情况下的新型区域合作。从最基础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起,实现做好做大区域整体,从而实现各方共同受益的目标。
三、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实施路径
按照命运共同体设计的目标,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三个阶段:深度相互依存,国家间制度兼容的联合体,最后是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加深相互依存,推动伙伴关系联合体的形成,从而为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命运共同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相悖。坚持反对特权和例外,强调共享。
首先命运共同体要从区域做起。亚洲国家的相互利益远远超过相互间分歧与矛盾。另外亚洲多年来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妥善处理分歧的有益经验,亚洲国家间也建立了一些机制,有助于亚洲国家很好地把分歧和不同的看法加以化解,形成共识。要充分吸取有益经验,发挥机制的作用,推动命运共同体才能有基本的保障。
其次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彼此协商、共商大计,增强透明度和相互信任,共同维护亚洲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第三,强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互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中国同东亚和南亚国家外长以上互访平均超过60起,双多边场合会谈会见几百场。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亚洲国家共开设66所孔子学院和32所孔子课堂,互派留学生近50万人。我们同亚洲国家人员往来超过3000万人次,入境中国内地的亚洲国家人员达1500多万人次,占外国人入境总数的57%,外国人入境人数前十位的国家中有七个是亚洲国家。[10]搭建高层互动、人文交流的多层次合作网络体系是实现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第四,加强务实合作,力求取得成效。中国把握亚洲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议。中国同东盟国家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将有助于实质性提升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打造中国—南亚博览会合作平台,愿深化同南盟的务实合作。加快实施周边自贸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韩、中斯(里兰卡)、中蒙、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国还将与亚洲国家加强协调,共同探讨建设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合作体系和信用体系,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增强亚洲国家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国将与亚洲国家密切协作,确保这些倡议落到实处、早见成效。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造福亚洲各国人民。[11]从小做起、从实做起是实现一体化的现实选择。亚洲一体化需要累积效应,重在落到实处。
总之,推进命运共同体要看到变、把握时、突出合、强调联、注重建。要行善立德,立规谋势,顺势塑局。(责任编辑:魏银萍)
[1] 沈进建陈家勤:《“命运共同体”凝聚世界经济新增长点》,2015-03-25, http://theory.gmw.cn/2015-03/25/content_15205113.htm.
[2] 刘稚:《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载《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9日 07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3/19/nw.D110000gmrb_20150319_1-07.htm?div=-1.
[3] 冯涛:《2015年博鳌论坛看什么》,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218?page=2.
[4]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28/c_1111364206.htm.
[5] 《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引老子名言发表演说》(2011年6月22日),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w/2011-06-22/054222683510.shtml.
[6] 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全文,2015年09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2/c_1116642032.htm.
[7] 《盘点2014:中国外交丰收之年》,载《环球时报》,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4-12/5292314.html.
[8] 习近平2013年10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指出,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
[9] 刘振民:《坚持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10]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