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决策,越来越多地征求智库和专家建议,越来越重视社会各阶层及其代表人物的建言献策,于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开始惠及广大普通百姓。
作为决策者,尤其是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者,只要超越了利益之争和门户之见,真正做到了陈云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九字真经,那么,就必然会不负伟大时代的呼唤和广大民众的期许!
葛金芳:《转型时代呼唤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也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筑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沃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针对重点人群,设立道德建设的基本“底线”和“红线”,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展道德治理的重要举措。
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个体自我修养,而最终落脚点是道德实践活动。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道德领域的治理着眼于“大德”“大环境”建设,从宏观整体和根本上扭转了社会道德一度薄弱的状况,为学校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生态,从而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佘双好:《从“大德”构建和“大环境”营造展开道德治理》
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这些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改革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不是向西方模式靠拢,不是要改成西方的模样。有些人秉持“除了资本主义别无出路”的先验逻辑,试图以西式现代化引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西方的改革模式规范中国的改革动作,这就违背了“一”与“多”的辩证法。
“顶层设计”同“摸着石头过河”并非不能相容,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削弱乃至否定“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过时,也不意味着不需要“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底线出发,逐步逼近顶点;要敬畏底线,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不越雷池半步,一旦突破底线,不仅无法达到改革的目的,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抓住关键性的局部,也要兼顾事物的整体,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入手,从“落一子而活全局”的关键环节着力,以点带面,激活全盘改革,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改革辩证法。
全面深化改革要拿捏好“管”与“放”的力度,坚持有管有放,管要管到位,放要放到位。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章法,注重节奏,张弛有度,知所先后。
“破与立”的真谛不在于孰轻孰重,也不在于孰先孰后,而在于“有破有立”,当破则破,当立则立,破与立互为前提和条件。
陈曙光:《习近平的改革艺术》
学习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有利于从宏阔的历史演进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流”与“源”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奋斗、探索、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学习国史、党史,把握这一逻辑,有助于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
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腐化堕落、能力不足、工作方法粗糙等问题,这些都凸显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紧迫性。
杨 军 赵方超:《习近平学习历史思想的深刻意蕴》
统一战线当然是一个一致性与多样性共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一致性与多样性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多样性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不承认和尊重多样性,就不可能有统一战线;一致性是统一战线追求的目标,不承认一致性,不以一致性去引导统一战线的发展,统一战线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在今天,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能否广开言路,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往往决定一个朝代的盛衰兴废。一个正常的社会是需要经常能够听到不同声音的,一个听不到声音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而比听不到声音更可怕的是一个社会只能听到一个声音!
宋 俭:《关于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
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在逻辑上成为可能。
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发展观的逻辑起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列宁发展观的产生依据。
无产阶级国家要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打碎资本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至消灭阶级。
列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作为其价值诉求,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付诸实践。
刘从德 郭彩星:《探析列宁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
意识形态涵义的争论是核心问题,不同的意识形态涵义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范畴、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而意识形态涵义的界定及其繁杂性又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也避免不了对其涵义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并不是创立单独的意识形态学说,而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进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与一般的简单概念不同,是一个动态复合概念,表达的是一个动态复合过程,包括历史、社会、文化深层互动关系,还包涵主客体互动关系,既是认知过程也是价值判断过程;既是思维过程也是信仰过程;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
列宁的意识形态学说直接影响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对苏联和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未来东西方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蔡 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及社会民主共和国等理论。这些理论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的具体国情。
到底应该如何把西方的政治制度运用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只有结合本国的国情把外来的制度加以改造并使两者相适应,才能开拓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吴丽娟:《浅析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模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在社会发展上的运用,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辩证思维。具体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全局,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通过抓主要矛盾带动全局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发展的系统性,注重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着眼于发展的目的性,强调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为统筹宗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指引。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确,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因方向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
我们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中心,就是要承认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就是要敢于正视问题,就是要善于从认识和化解矛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敢于触及矛盾和解决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目的是要从法律层面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杨小军 杨智祥:《统筹兼顾:把握“四个全面”的一个维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是为了单纯复原“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历史图景,而是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一起构筑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肩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它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体现了中国的敢于担当。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一带一路”战略才能得到国内外民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肖偲偲:《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
美丽乡村作为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需要大力弘扬乡土文化。
农村作为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新型社区建设不能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而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保留乡土味道,事关城乡统筹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田婧曦:《留住“乡土味道”》
综合起来看,“人格”即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有“人格”的人就是独特的(我是我自己)同时又具有普遍性的人,即有个性同时又不违做人的共同原则和尺度的人。
独立性是行政决策者人格的灵魂,是行政主体得以挺立的保证。正是因为独立性的存在,行政人员人格的表现才具有典范性。一个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是缺乏内在规定性的人,不能以大写的人的形象立于天地间,更不能成为政府形象的代言人。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一个具有行政决策者人格的行政人员,他的行为一定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一贯性的。
爱是使人彼此区别开来的关键性的因素。当行政人员将爱付诸于具体的行政实践活动时,他的人格之美就会显现出来,即孟子所讲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情绪化的管理是一种非理性的管理,它往往随着管理者心情的变化而起伏,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管理的情绪化是行政人格不健全的最感性、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古人曰:苛政猛于虎。今天,有人发出了“冷漠执法猛于虎”的呐喊。冷漠执法的背后是部分行政官员爱心的封闭、情感的遗忘、人格的扭曲。
赵红梅 陈小芳:《行政决策者人格的内核、异化与克服》
事实上,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但是儒家学派作为一门入世的哲学,其关于治世的诸多主张已经涵盖了管理学的内容,而儒家学派对理想人格追求的详尽阐述,恰可作为蓝本和模型,为当代中国决策者的人格设计提供借鉴。
决策不仅仅是决策者的一种权力,更意味着压力和责任。
好的决策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而思虑和判断的基础则在于决策者本身的知识素养。
决策者要想使得自己的话语权产生实在的效力,就必须对自己团队的成员以仁爱、真诚、宽容,从而与自己的团队形成上佳的默契,保证决策的顺利执行。
决策者在工作中所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他们需要借助“中庸”的思想来保持心态的平和,在决策过程中,既不冒进,也不畏畏缩缩,对要处理的问题做恰到好处的把握。
刘珊珊:《决策者的人格设计》
美德不仅仅是一种关于道德的知识,更是一种道德行为。德性需要实践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简单亦即必须的方法,就是“德性”。唯有在“德性”养成过程中形成习惯,才能真正全面地完善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青少年是否能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着中华文化的延续,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王 丽:《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思维不是目的,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发展审辩式思维是为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决策。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决策需要以事实(data或fact)为依据,自己的决策要基于多种影响因素的“事实”之上。
面对复杂系统时,需要在多角度审辩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谢小庆:《多角度审辩和决策》
“微学习”是当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社会上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微学习的主要模式是“微课”,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
微课的碎片化学习并非是杂乱无序的内容堆积,而是要在明确的学习主题指导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课程,做到既不破坏原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能增强学习的泛在性和实效性。
从教育模式本身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教师可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现场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而微学习模式则是一种“人-机”界面的学习模式,无法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
徐 瑾:《“微学习”视阈下的教学研究》
微课在高校MOOCs(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完整的校本微课包括内容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反馈等四个环节,其设计具有简明性、趣味性、整体性和交互性特点,未来校本微课将形成系统化微课程模块,其交互性将更强,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应用更广。
微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微课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付传明:《校本微课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即使在全媒体环境下,很多职业教育者仍然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办学观念。但在当今信息高速化的时代,殊不知,“好酒也怕巷子深”。
教育新闻的功能包括解读最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递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剖析特殊的教育现象,传递有针对性的服务类信息等。
重塑高职教育传播生态,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易 苗:《重塑高职教育传播生态》
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实矛盾,因此必须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总体思路,建立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
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表达、情感发泄,采用“柔性疏导”的方式,同时要明确反对违法言论,对之采取“硬性管控”。
QQ群内的权威管理层以及学生意见领袖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两者联动,协同引导对于QQ群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怡宁 杨茜茜:《协同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研究》
社区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因而需要创新社区养老模式,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陈 娟 黄尚德:《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
传统媒体已经进入到和新媒体加速融合的时期,政府及公众审阅意识对报纸发展影响极大。因而,重塑报纸地位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依然通过消极控制的方式主导报纸危机的应对,但在事实上往往无法阻止危机信息的传播,因此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对报纸危机的管理。
大量的公众通过审阅、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了事件的发酵,让审阅观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体现出了公众审阅意识的觉醒,而新媒体的出现,恰恰成为推动公众审阅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
周世龙:《政府及公众审阅对报纸发展影响分析》
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中,90年代末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人才培养;2006-2010年为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2010年后创新型人才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前沿。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伍 静 万 虹 吕 莉:《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以上“决策语录”为本刊2016年第5期相关文章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