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刀
严凤英(右)与王凤枝(左),摄于1962年
严凤英(1930~1968),女,中共党员,原名严鸿六,安徽省安庆市罗岭人。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海内外。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严凤英、王少舫剧照
严凤英在不同的剧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剧中同一个人物,声音色彩都有差异。《打猪草》中透出的是娇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观灯》中给人以爽朗与宽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娇羞与自信,《牛郎织女》中她的音色是沉郁和压抑。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揣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人称“严派”。她创立的“严派唱腔”,是对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一大贡献。
照片背后的故事
1962年4月15日,是黄梅名家王凤枝的大喜日子!这一天,她有幸成为仰慕已久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关门弟子。拜师仪式结束后,严凤英与王凤枝来到人民照相馆,拍了这张极其珍贵的拜师照。其实王凤枝很早就看过严凤英的演出,她非常羡慕严凤英的演技,更欣佩严凤英的人品,拜严凤英为师,是埋藏在她心底的一个美好愿望。那天,她鼓起勇气,怯怯地对严凤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意料之外,严凤英微笑着爽快地答应了,并说她本钱好,有灵性,是个好苗子,愿意收她为徒。一番鼓动性极强的话,说得王凤枝血往脑门上涌,兴奋得一晚上没合眼。严老师还对她说:“演戏要演人物,不但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严老师的教导,使她悟到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独特审美原则——演员表演时应该做到既有我又忘我。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加上王凤枝自己的刻苦学习,很快成长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当家花旦。
图片提供:王凤枝
相关链接
艺术档案
王凤枝,女,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潜山县人。1953年考入潜山县黄梅戏剧团,1959年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担任主要演员。从艺60多年来,演出大、小剧目近百部,其中参加拍摄黄梅戏电影《红霞万朵》、《山乡情悠悠》两部,参加拍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家》、《春》、《秋》、《女驸马》等14部。历任安庆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
艺术特色
王凤枝嗓音清脆、明亮,音色甜润、醇厚。感情丰富,偷气、换气、运气自如,吐字清晰,行腔运板含情。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一折,她善于运用音色明暗的对比,轻重快慢的交错,并加强了唱腔的力度,使低回中有明亮,哀婉中见激昂。当唱到“不能同生求同死,地老天荒不离分”时,很好地用了丹田气,以喷口音一字一顿地唱出,收到了刚健浑厚,凝重有力的效果。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角色的内心凄楚、悲愤之情。字字含泪,声声带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她既传承了严凤英婉转甜美的风格,又唱出了王韵,让人在似与不似之间感受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