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坤(福建省清流县国土资源局,福建 清流 365300)
清流县李家边矿区红柱石矿床地质特征
李懋坤
(福建省清流县国土资源局,福建清流3653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清流县李家边矿区红柱石矿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围岩及夹石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该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在闽西北一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红柱石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红柱石为高铝硅酸盐矿物,与蓝晶石、矽线石为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同质多象变体。矿床主要成因为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是典型的中低级热变质作用的矿物。福建省的红柱石矿主要在低压区域变质作用带的高铝岩石中出现。
红柱石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化工、轻工、核工业等领域,它除了用于高级耐火材料之外,还用于生产硅铝合金和金属纤维、氧化铝、防铸件粘砂新型面料、莫来石、高级陶瓷原料。
红柱石作为高级耐火材料,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已被广为应用,研制开发水平亦较领先。我国虽属红柱石资源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由于矿石粒度、纯度的差异决定了耐火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及我国工艺技术研发工作的滞后,导致国内的总产能不足50 万t,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开发利用红柱石矿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区位于闽西南拗陷带北缘,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西南部。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以北北东向、北西向脆性断裂为特征,次为滑脱构造;岩浆侵入时期主要为印支期、燕山早期。矿区地质图见右图。
2.1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震旦统黄连组(Z2h),上泥盆统天瓦岽组(D3t)、桃子坑组(D3tz),下石炭统林地组(C1l),上石炭统黄龙组(C2h),下二叠统栖霞组(P1q)、文笔山组(P1w)、童子岩组(P1t),上二叠统翠屏山组(P2cp)、大隆组(P2d),下三叠统溪口组(T1x),下侏罗统梨山组(J1l),下白垩统沙县组(K1s)及第四系(Q)。
2.2构造
清流县李家边矿区红柱石矿地质略图
区域内地质构造发育,区内由北西—南东向平行排列轴向北北东的宣和背斜、灵地向斜、姑田背斜,而这些背、向斜构造又被后期的断裂构造所错切,或被推覆滑脱构造或岩体侵入所破坏。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
2.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主要出露于西北部和东南部,印支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碎裂花岗岩分布于北西部;燕山早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东南部。
3.1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分布有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下石炭统林地组(C1l)、中石炭统黄龙组(C2h),矿区中部低洼处分布第四系(Q)。
(1)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
分布于矿区北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砂砾岩。
(2)下石炭统林地组(C1l)。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石英砂砾岩夹青灰色千枚岩、紫红色千枚状粉砂岩。与下伏地层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呈断层接触。地层呈北北东向展布,倾向90~130°,倾角30~40°。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其中:
第一岩性段(C1l1):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有千枚状粉砂岩。为含矿层的底板。
第二岩性段(C1l2):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主要为青灰色千枚岩、紫红色千枚状粉砂岩,含有红柱石。为红柱石矿体的赋存层位。
第三岩性段(C1l3):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变质石英砂砾岩,局部夹有千枚状粉砂岩。为含矿层的顶板。
(3)中石炭统黄龙组(C2h)。
分布于矿区东部、南部,岩性主要为灰质白云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4)第四系(Q)。
分布于矿区东部地势平缓或低洼处,主要为残坡积层及冲洪积层,结构松散,主要由土黄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砂砾碎块等组成。砂砾碎块大小在1~15cm之间,厚度为1~10m。
3.2构造
矿区内地层表现为单斜构造,总体走向北北东向,倾向90~130°,倾角30~45°。
矿区内发育有3条断层,其中F1断层呈北北东向展布,倾向南东,倾角50°,为一正断层;F2断层分布于矿区北部,走向北西向,断层性质不明,为矿体北部边界;F3断层分布于矿区南部,走向北西向,断层性质不明,为矿体南部边界。
3.3岩浆岩
矿区内地表未见岩浆岩出露。
4.1矿体地质特征
根据工业指标质量要求,矿区内圈出1个红柱石矿体(编号为KT)。
KT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二岩性段(C1l2)中,呈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倾向90~130°,倾角30~40°。矿体走向控制长度约1 000m,地表出露宽度30~60m,出露标高范围550~465m,厚度10~30m。矿体厚度沿走向上、倾向上有所变化。
矿体北部边界以F2断层为界,矿体南部边界至F3断层;西侧以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一岩性段(C1l1)为界,东侧至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三岩性段(C1l3)。
4.2矿石质量
(1)矿石结构、矿石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斑状变晶(变余)结构。矿石构造为千枚状构造。
(2)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由变斑晶和基质组成,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20%~30%)、高岭石矿物(15%~30%)、绢云母(30%~50%)、红柱石(5%~20%)等。
变斑晶为红柱石,呈灰褐色,半自形柱状结构,矿物粒径在1~4mm之间,杂乱排列,晶体中包裹有大量陆源碎屑石英。
基质为石英、高岭石矿物、绢云母等。石英(20%~30%)分布不均匀,分选性好,粒径在0.03~0.06mm(粉砂级)之间,呈次滚圆状—次棱角状,长轴具定向排列;高岭石矿物(15%~30%)显微鳞片状,杂乱排列,聚集分布(斑点结构),集合体形态不规则,直径在0.2~3mm之间;绢云母(30%~50%)呈显微鳞片状,沿(001)面定向排列。
(3)红柱石矿物含量。
矿区内矿石自然类型为含红柱石千枚岩,矿石中红柱石矿物含量为5.00%~24.70%(平均11.50%)。红柱石矿物化学成分(%)为:SiO238.60、Al2O355.30、Fe2O33.15、CaO2.06、MgO0.52、TiO22.65、K2O0.06、Na2O0.04。
4.3矿石类型
本矿区红柱石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二岩性段(C1l2)含红柱石千枚岩层位中,矿石自然类型为含红柱石千枚岩。
4.4矿体围岩及夹石层
红柱石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二岩性段(C1l2)中,其底板为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一岩性段(C1l1),顶板为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三岩性段(C1l3),近地表处为第四系覆盖。其间夹石层岩性为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二岩性段(C1l2)的青灰色千枚岩、紫红色千枚状粉砂岩。
本矿区红柱石是典型的低级热变质作用的矿物,形成于区域变质带的泥质岩中,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高铝粘土矿物变质形成新生矿物(红柱石、绢云母等)提供了热源。红柱石矿是在较高的地温梯度、较低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区域沉积变质型矿床。
本矿区红柱石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林地组第二岩性段(C1l2)含红柱石千枚岩层位中,矿石自然类型为含红柱石千枚岩,故含红柱石千枚岩为直接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16)01-0054-02
【收稿日期】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