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改头换面”长江鱼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类,它们各具特色。其中有一种鱼,它们会“鱼大十八变”,长大之后,和小时候相比,简直换了一副模样,这种鱼叫胭脂鱼,主要生活在长江里,偶尔在闽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
胭脂鱼的长相很有特点:它的身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高高隆起,就像骆驼的驼峰一样,头短,吻圆钝,口在下方呈马蹄状。它们在不同年龄段,体形变化非常大。刚孵化出来的头一个多月里,它们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全身深褐色,体侧仅有3条黑色宽纹。稍微长大一点之后,胭脂鱼的体格会迅速增大,背鳍前端更是十分高大,仿佛把整个躯体都拉伸成了山峰形。正是这个隆起的背鳍让胭脂鱼在未成年时得到了观赏鱼中“一帆风顺”的美名。
不过到了成年之后,这条“丑小鱼”却突然蜕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性成熟后的胭脂鱼通体呈淡红、黄褐或暗褐色,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令人惊艳。因此,它们还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胭脂鱼在野生状态下一般体长67厘米左右,至少要长到6岁以上才能达性成熟。由于长期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产卵场被破坏以及胭脂鱼自身存在的胚胎发育时间过长、孵化期死亡率很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野生胭脂鱼的种群和数量下降的趋势一直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胭脂鱼被国家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并不遥远的“过去”
长江流域的鱼类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庸的,终生在池塘、沟渠、河流中栖息生活,比如草鱼、鲤鱼、鲫鱼等。另一类则是超凡的,它们逆流而上,坚持不懈,一路突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天险,最终到达嘉陵江、金沙江等处繁殖。这些鱼中就包括了长江鲟、白鲟、胭脂鱼,等等。
长江在川、渝两地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一直被称之为川江,实际在重庆川江的范围还包括了长江的支流嘉陵江。川江流域的“船拐子”都知道一句古老的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是指中华鲟,“象”是指白鲟,“黄排”则说的是胭脂鱼。
每年2月中下旬雨水节气前后,所有性腺接近成熟的胭脂鱼便会从长江中下游前往上游的金沙江、嘉陵江、岷江等支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
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嘉陵江中游,在距离市区50余千米外就有一个叫“黄排沱”的地方。四川人习惯把水流平缓、可以停船的水湾叫“沱”。黄排沱,顾名思义,就是指胭脂鱼经常在此出没的嘉陵江上的一个水湾。
长期以来,当地人和胭脂鱼都以一种十分和谐的方式共同生活在这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一致公认,眼前平静的江水下面“有大东西”“起码几十个”。
毋庸置疑,“大东西”就是指黄排沱里的胭脂鱼。据说在上世纪中期生活困难的时候,曾经有外来的干部提议捉几条大胭脂鱼来改善社员生活。但却遭到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的断然反对,他们说:“莫要造那个孽哟,人家就是把这里当成栈房,住几天还要到上河去扳籽(产卵)。”
不过以当时生产队拉青菜那几条破船,要想捞起几百斤重的“黄排”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实际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凡是在川江上讨生活的人一般都不吃颜色鲜艳的鱼和无鳞的鱼。
不可逾越的“天堑”
胭脂鱼是洄游性鱼类,因此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一生将充满坎坷。长江中有洄游习性的鱼类其实很多,但胭脂鱼与中华鲟、鲥鱼等不同,它们并不会到海洋里面生活。胭脂鱼洄游的旅程,多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水域开始。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让长江变成了中国内陆的黄金水道,每年经此运输的货物就超过20亿吨,另外还有无数的客轮、渔船在这里穿梭往返。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胭脂鱼虽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洄游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自行保证安全。过往船舶的螺旋桨是胭脂鱼们潜在的威胁,一旦躲避不及,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伤筋动骨,甚至一命呜呼。
不过,由于船舶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会对胭脂鱼产生惊扰的作用,因此,洄游过程中丧命于螺旋桨的胭脂鱼并不多见。它们一般都很少游到长江的主航道里去,更多的则是从沿岸水流较缓的水域往上游而去。
然而,岸边潜藏的危险其实远比水流湍急的江心处要大得多。
长江沿岸,无数张渔网已经张网已待。如果说过去洄游的鱼类需躲避各种滚钩、旋网、草把子等传统捕鱼工具,它们尚有逃跑的可能。而现在,长江流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电子捕鱼器具的非法使用,几乎能够将所有,不论是定居的还是过路的、不管是普通的还是受到保护的鱼类们一网打尽。每年因为类似“意外”而死亡的胭脂鱼数量,虽无确切统计数据,但估计不在少数。
在躲过了螺旋桨和人类捕捉之后,为数不多的幸运的胭脂鱼来到长江宜昌段。“高耸入云”的葛洲坝并没有建设可让鱼类通过的“鱼道”,因此这里便成为了胭脂鱼不可逾越的障碍。万里长江便在湖北宜昌处,为穿激流、过险滩、破网罾、躲滚钩,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这里的胭脂鱼们关上了最后一扇希望之门。
从1981年葛洲坝水利工程合龙之后,事实上已经将胭脂鱼等洄游鱼类的通道彻底阻断。不过,胭脂鱼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据一些科研院所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川江流域已经陆续发现过胭脂鱼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通过对于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渔民走访、座谈可以明确得知,“青胴、黄排、粉排、血排”在当地均有发现。渔民们口中的“青胴”一般指体呈棕黑色的胭脂鱼幼鱼。而“黄排、粉排、血排”则是说的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胭脂鱼成鱼。
由此,可以推断胭脂鱼在长江上游的川江水域已经形成了新的繁殖种群。并且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它们一定也在川江流域的湖泊、水库、湿地等处找到了合适的生长水域。
(责任编辑:夏越 责任校对: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