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光强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要想远离心脏猝死,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常吃鱼,是远离心脏猝死的一条捷径。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追踪了20551名年龄40岁~80岁的男性医生,发现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比吃鱼少于每月一次的人,发生心脏猝死的概率减少了一半。少量的鱼肉竟有如此强大的保护心脏的功效,真是神奇。
一项来自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常吃“肥鱼”(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鲭鱼等深海鱼)者遭遇心脏猝死的风险比不吃的低55%。研究人员以1373名40岁以上的荷兰男子为样本对象,做了40年的跟踪调查,并对比研究了他们在这40年间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平均每天吃“肥鱼”60克以上的男子,其心脏猝死风险比不吃鱼的男子低55%。尤其是在50岁前就保持常吃鱼习惯的男子,其心脏猝死风险更是大大降低。研究人员认为,“肥鱼”中富含的ω-3脂肪酸(其中的DHA和EPA)是降低心脏猝死风险的主要因素。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或证实,鱼类脂肪中的ω-3脂肪酸(其中的DHA和EPA)能预防心脏猝死。研究人员把20只成年猴分成两组,每组猴的饮食中有31%为脂肪,一组摄入鱼类的ω-3脂肪,另一组摄取其他的ω-6脂肪,16周后对每只猴的心脏施以电脉冲并测出诱发心脏猝死所需的电流阈值。结果,摄取鱼类脂肪ω-3脂肪的猴,对引致心脏猝死的电流阈值明显提高了,也就是说,摄取鱼类脂肪含ω-3脂肪多的猴不容易发生心脏猝死!
要想通过吃鱼达到预防心脏猝死的目的,以下三点建议需要格外关注:
第一,常吃。一周吃1~2次鱼,每次不要少于200~400克。
第二,无论哪种鱼,都含有一定量的ω-3脂肪酸(其中的DHA和EPA起关键作用,尤其是DHA)。当然,含脂肪多的海鱼(称肥鱼)更好,如: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鲭鱼等。还有,淡水鱼中的鲈鱼也非常值得关注,我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曾对10种海鱼、淡水鱼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淡水鱼中的鲈鱼体内DHA含量最高。
第三,如果不爱吃鱼,可以吃鱼油。质量好的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即富含DHA和EPA,适宜补充完全没问题。当然,吃与不吃全看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