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厌器

2016-07-04 02:04叶梓
饮食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萧山龙井清茶

叶梓

楼塔的狗肉好吃,声名远扬;从明代流传下来的细十番亦能让听者流连。但我去楼塔,一不为饱口腹之欲,而不为娱耳目之欢,为的只是去朋友家讨一口清茶。

在萧山,一提到茶,不是三清茶,就是湘湖龙井。三清茶因产自戴村镇云遮雾绕的云石山而得名,这几年的名气渐渐大起来了,而湘湖龙井有点借西湖龙井之名行促销之实的意思。其实,楼塔也有茶,它的炒青圆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自产自销的境况,不为外人所知。在茶学里,这种茶叫圆炒青,绿茶的一种,最有名的圆炒青在绍兴的平水镇,茶因镇名,故叫平水珠茶。楼塔在萧山南端,与富阳、诸暨接壤,与萧山的其他镇街相比,经济相对落后,但山秀水美,民风淳朴。

车入楼塔,到了一个叫洲口桥头的老街,见有沿街交易茶叶的摊贩,我想下车一探究竟,朋友说:“我家有的,去了慢慢喝。”

到了朋友的家,一个叫长山坞的村子,因为合并,现在叫萧南村了。其实,长山坞这个名字,多好听。家是三层小楼,背靠绿意盎然的青山。进门,寒暄,一番客气下来,朋友的老母亲递来一杯茶:“今年的新茶,吃吃。”她泡的正是炒青圆茶。此茶外形圆紧,一粒粒散开,宛如珍珠。在民间,不少事物的命名直接取其形状,简洁,干净。两泡之后,茶香仍然醇厚,汤色墨绿,叶底光亮,在一只龙泉瓷杯里煞是好看。

朋友领我去看她家的土灶,不在厨房,在一间侧房。

“在我们长山坞,不少人家都有土灶,专门炒茶吃的。” 朋友的老母亲说:“楼塔的炒青茶,自己吃的多,所以简单,杀青、揉捻、干燥,就完了。杀青最关键,用柴火将杀青锅烧热,要烧到180℃左右或者更高时,倒进茶叶,才可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温度要先高后低,要杀匀、杀透,要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等出锅了,要及时用手揉捻,用力要均匀,揉散要结合,让茶叶的温度降下来,最后就是干燥,用文火,锅不烫手,轻炒慢干,这样,茶的色、香、味、形,都就出来了。”

她一边“解说”,偶尔辅以动作示范,怕我听不懂。

朋友的母亲,也是这个村子的,她贤慧、勤劳,安于现状。每年春天,她唯一的农活就是采茶,然后自己炒。她炒出来的茶,不销售,只送儿女、送亲戚朋友,典型的自给自足。

我端着一杯茶,在朋友家的院子里找来一把竹椅,坐下来晒太阳。那天的阳光真好,温润怡人,轻风吹过,对面如黛的青山上的花香扑鼻而来。小院子的右侧是一条无名小溪,清澈见底的溪水淙淙流淌,像是弹奏一支大自然的赞美之歌。在这样的小院子生活,该有多好。临别,朋友的母亲要送我今年的新茶,我有些不好意思,婉拒,可她麻利地从冰箱里取出装好的茶叶,塞给我。我一看,颇惊讶。她居然把炒好的茶装在雪碧瓶子里,这是我头一次见。她似乎看出我的惊讶,赶紧解释:“瓶子洗过的,干净的,太阳也晒过的,装茶叶,蛮好蛮好。”

——其实,我不是嫌雪碧瓶子不干净。

我顿悟。这才是真正的民间的茶,不需名贵的茶叶罐,不需华丽的包装,有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就连主人都是那么朴实、憨厚。

那两瓶茶,我已经喝完了一瓶,另一瓶没舍得喝。

编辑/贾馥宁

猜你喜欢
萧山龙井清茶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冷(外一首)
封面作品
天价春茶
清茶
回首向来萧瑟处
龙井问茶,最美江南四月天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
你在就好
爱的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