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通”带来出行嬗变

2016-07-04 00:13孙超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车滴滴交通

孙超

早上8点,吴芳准备从位于北京市西三环六里桥的家中去东二环上班。出发之前,她打开手机导航APP,选择了一条车流量最少、交通状况最好的出行线路。50分钟后,吴芳抵达目的地。由于吴芳的工作单位停车位有限,她又通过手机导航APP找到了距离单位最近的停车位。吴芳说,过去每天上班都要围着单位转几圈才能找到停车位,现在不用再为停车发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和吴芳一样感受着智能交通带来的便利,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明确了要将便捷交通、高效物流作为“互联网+”的重点发展领域。

多种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

吴芳的同事周亮,每天上下班前都用手机上的软件滴滴出行叫出租车,等车到门口后才出门。“过去每天上班必须起大早等很久才能打到车,要是赶上下雨、下雪根本就打不到车,有了滴滴出行简直太方便了。”周亮说。

引领出行方式变革的鼻祖是成立于2009年的一家美国创业公司—Uber。它创造性地通过互联网平台,聚合闲散的私家车资源,为人们提供叫车服务。Uber秉持“让每一辆汽车都可能成为出租车”和“让每一位司机都可能成为出租车司机”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共享经济”的热潮,成为互联网时代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Uber大举推动全球化布局,先后在北美、欧洲、亚太和非洲提供叫车服务,于2013年8月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先进的商业模式和优质的服务理念,Uber已经成功进入全球58个国家、311座城市,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万的司机。

从2012年初开始,这股“互联网+交通”出行的创新热潮蔓延到中国,诞生了一批本土企业。其中,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滴滴快的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出行服务领域的领导者。2012年,滴滴出行在北京中关村诞生,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此后便与正在火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相互交融,激发创新灵感。2015年,滴滴出行在中国完成14亿出行订单。告别初期的高补贴“烧钱”模式,滴滴出行正朝着出行方式多样化转变。滴滴专车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6个城市,日订单已突破15万。在2016年,滴滴出行的快车覆盖城市将扩大到400个。现在,滴滴打车每天为全国超过1亿的用户提供便捷的召车服务和更加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前不久,“滴滴海外”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去美国游玩,即可用滴滴出行在全美近200个城市,用APP呼叫到Lyft出租车,而且可以直接微信支付。滴滴快的正在致力于打造集打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城市公交等多种出行工具在内的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互联网+”渗透到汽车和交通领域,形成了用户出行的新市场,创新了交通运输的新业态。

哈罗同行,由常青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2014年1月上线。它主要是应对都市上班族高峰期出行难的问题,根据其官网显示运营路线主要有哈罗拼车、哈罗班车、哈罗摆渡车三种形式,用户可通过APP预定。同年9月,哈罗同行进入北京回龙观地区试点运行,为回龙观上班族带来社区摆渡车服务,并且其第一条定制班车线路“回龙观-苏州街”线开通,开启了“哈罗就是班车”的新阶段。2015年哈罗同行服务上下班人群超过5万,成为了社区和通勤同行社交互助新平台。

而嘀嗒拼车自2014年4月上线以来,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成都、重庆等城市。

周亮说,这些应用的出现,减少了乘客打车的等待时间,降低了原有出租汽车的空载率,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认为,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出行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越来越强调满足个人需求。将来人们可通过手机获取更多信息,城市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每个人的需求,从而创造一个交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出行需求。

允许新生事物在发展中规范

不过,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交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近日,由中国消费者报社联合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消协组织共同发布的《2016年专车消费安全状况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中称,在受访者中有45.05%的专车乘客表示“担心安全问题”,未乘坐过专车的受访者也表示,安全问题是其拒绝专车出行的三大原因之一。

除了人身安全以外,报告还显示,个人信息安全也备受消费者关注。在此次调查中,有12.87%的受访者表示,在乘坐专车时或之后,遭遇过专车司机语言、电话或短信骚扰。74.75%的受访者则认为,专车公司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隐藏乘客的真实信息,以保证乘客个人信息不泄露。

该报告呼吁,专车平台应当强化司机和车辆准入,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手段,切实保障专车消费者的健康权、隐私权、人身和财产安全权,以及监督权和依法获得赔偿权。

针对新型的网络约租车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强治指出,与传统出租车是一种纯线下的业务形态不同,网络约租车是一种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新型业务形态,不仅面临线下业务本身可能存在的监管问题,而且还面临基于互联网这一载体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隐私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等特殊监管问题。因此,“互联网+”的行业监管一定是线下与线上协同的监管体制。比如,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Uber在其隐私政策里明确指出,会收集用户的姓名、电子邮箱地址、国家、语言、密码、移动电话号码、IP地址、照片,以及信用卡号、到期日和安全码等大量个人信息。而目前,Uber的服务器全部部署在美国,所有数据信息均回传至美国并进行留存。这其中涉及到的跨境数据流通安全问题亟需考虑,从而避免国内资源受国外控制。

“新生事物往往总是超越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李强治说,现有的制度框架作为过去时,我们也应该正确的认识到没有人能够对尚未出现的事物提前做出明确的规定。网络约租车的出现既是互联网技术渗透的结果,也是市场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既有的城市交通出行服务行业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和管理新生事物,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技术和市场的深刻变化,秉持包容性态度,允许新生事物在发展中规范。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未来

针对“互联网+”便捷交通的重点方向,李强治分析指出,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首先,要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李强治说,政企合作推动交通数据开放,创新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出行服务信息的相互开放与共享,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

“加快完善汽车健康档案、维修诊断和服务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汽车维修业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大气污染防治,关系到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关系到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所有维修企业平等享有获取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

李强治强调,其次,要推进交通要素资源在线化。一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加大对交通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息的采集。在城市智能交通、铁路运输网、民航网络、内河航道网、集装箱铁水联运、远洋运输等领域,推进开展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公交优先保障、船舶便捷过闸、跨运输方式和跨地域信息互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二是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广船联网、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未来要大力推动公路、铁路、航运、水运等多种运输工具的互联互通,推动各地方跨区域交通信息的开放共享,形成更为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运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在线化率,全面支撑故障预警、运行维护以及调度智能化。

“最后,要增强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李强治认为,积极发展交通大数据,为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撑。大力推动面向交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应用,鼓励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构建交通大数据共享和挖掘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构建全天候智能化的交通监控网络,不断提升交通治理能力。”李强治说。

猜你喜欢
专车滴滴交通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滴滴爷爷
检察版(十)
坐专车最划算的攻略
图说交通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