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30岁以上的爸爸妈妈请在孩子的陪同下阅读。
没有前情的事件提要
期末考试刚结束,奶奶和妈妈就带着一年级的小敏来到某课外培训机构。看着琳琅满目的培训班简章,她们有些犹豫不决。
“不如就报个作文培训班吧?”妈妈建议道。
“不好不好,大寒假的,还抱着课本多累啊?”奶奶说道,“学画画、跳舞之类的不是更好吗?女孩子就应该多才多艺。”
“妈,您不懂,作文可是语文科目的必考内容呢。小敏班上很多人都学了。我可不想她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说服奶奶,妈妈开始讲述作文对于考试的重要性。这时,一旁的小敏正在左顾右盼,希望在这里找到能和她玩耍的小朋友。
“兴趣班,兴趣班,当然要以‘兴趣为重咯!怎么就扯上考试去了呢?”
两人争论之际,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来了:“可以报多个班级哦,我们现在正在搞活动,报名两门打九折,报名三门八五折。”
听罢,奶奶和妈妈都同意了,经过一番协商,她们给小敏报了作文和画画两个兴趣班。可是,当工作人员告诉她们两门加起来要上千元的时候,奶奶不干了:“才十节课啊!太贵了。咱们不上了!”
“妈,您不懂!这是在孩子身上投资。以后孩子有出息了,咱们不就有回报了吗?小敏你说是不是?”
一直沉默不语的小敏怯生生地说:“我不想上兴趣班,我想去玩儿……爸爸说拿了第一名就带我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我做到了呀!”
妈妈一听,火了:“拿第一就了不起啊?就知道玩儿,一点儿出息都没有!”说着,她掏出了信用卡,一下子付了两个兴趣班的学费。
小记者大嘴巴
想当初小编要学美术,老妈嫌贵,死活不肯掏钱。你们呐?来来来,无论是谁,都来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呗……
@我是小夏:课外培训机构我觉得还好啦,我比较讨厌任课老师给学生补课,那些去老师家上课和不去老师家上课的同学似乎一下子就对立起来了。
@街猫:没有上过兴趣班的人默默飘过……人以群分,我身边也没什么朋友去的(据说这是童年美好的证明之一,不知道是不是捏)。
@牧笛:我就是那个……兴趣班的老师。之前教过一个学生,玩心重,调皮得一塌糊涂,英语死活不肯背,神技能是盯着英语书发一个小时的呆!不管我如何软硬兼施,分析要害,他都不理不睬。简直操碎了心好吗?
@采采卷耳:我的班主任很严格很强悍,班上同学对她又怕又恨又佩服,她老公是教数学的,每次假期前班上的同学都会收到她的“假期凶铃”,内容是让我们去她家里补习!打电话给我时,她总是说:阿洁啊,你数学好差喔!假期来补课吧!一来二去,每当我听到别人跟我说这句话,就不由得毛骨悚然……
@45度向上倾斜:我喜欢有老外的英语培训班,因为可以和老外互动玩游戏,这简直是瞬间增加了我对英语的喜爱啊!成绩好还能领红包,课程结束的时候还可以参加晚会或烧烤,可有意思了!
@墨小虾:课外培训班的学费老贵了。不过,我也是很喜欢英语培训,因为可以认识很多不一样的人,外教们又帅气人又好!好吧,重点是颜值高……
最潮指导室
(生活不仅需要糖,需要盐,还需要一点儿科学——心理的!快来试一试?)
心理指导嘉宾——草帽老师。
资深教育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草帽老师:
家长愿意花钱给孩子在假期“充电”并非坏事,但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孩子的感受,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兴趣班?愿意学习哪一方面的课程?是否喜欢来这家培训机构?而不是替他们做主,让他们去培养家长认为“好”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对该兴趣产生厌恶。
在学习方面花钱的确是一项很好的投资,但是投资之前需要考虑被投资的个体是否对该内容感兴趣,是否有该方面的天赋。如果一个喜欢跳舞的人跑去画画,那么他的跳舞方面的天赋就被埋没,而在画画方面也会倍感痛苦。结果是投资了的时间和精力都得不到回报。
兴趣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相对于学校,这里似乎更加“自由”,但这并不代表家长要把它当作看管孩子的另一个场所,很多家长们给孩子报名兴趣班的初衷是希望子女日后有一技之长,但技艺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些兴趣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免有不良情绪,家长们应该适当地宽容,适时地引导。
另外,家长可以借助选择兴趣班的机会,教育孩子如何做决定,如何发掘他们自己的兴趣点,以此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草帽老师第1话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结束了繁重的学期,孩子更需要的是放松和休息,这也是学校给学生放假的初衷:劳逸结合。让孩子拥有玩耍和放松的时间,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因此对于孩子贪玩的特征,家长不应该给予否认和批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的性格和智力都会在玩耍中得到提高。
草帽老师第2话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竞赛,“起跑线”就是一个恰当的说法。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的说法,有的人小学成绩不好,到了中学却成了尖子生;有的人小学和中学都是差生,却能在大学和职场成为领导人。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走完。相对于暂时地超越他人,家长更应该培养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技能和品质。
草帽老师第3话
物质奖励的确能够激励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个目标,但很多实验都证明了使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学习可能永久地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物质奖励上。注重物质奖励的结果无非两种: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孩子会想大不了奖励不要了,并不会为成绩不理想而负责;而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随着物质奖励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少。同时,一旦家长兑现不了诺言,在孩子眼中的“可信度”还会大打折扣。
我是呼啦呼啦的小广告:
小智智囊团招募喽……
百度贴吧搜索“智慧少年杂志”或者微信查找“zhihuishaonianzazhi”(智慧少年杂志的全拼)参与更多话题讨论。来吧,来吧,到我的碗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萌主相爱,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