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体会课程改革

2016-07-04 08:55:53钟小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题目数学

钟小巧

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早已不是个陌生的名词,初中的学生已经按新课改的要求,使用了新教材。翻开新教材,看看新讲法——实验,探究,猜想,推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面对新教材,我们是不是要穿新鞋,走老路,如此下来,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形势的发展呢?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求新,求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当近些年的中考试卷与我们见面时,我们每个教师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些试卷与以往的试卷显著不同——大量的实际应用题目,阅读理解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检验,图形的设计与计算,无一不体现着课程改革的思想。这些思想,引发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的变化。

一、习题的变化

与以往的习题相比,过去的习题难易程度是七份基础题,两份中档题,一份拔高题,如今在基础题中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题目和实际应用题。这类题目以往大部分都在拔高题中出现,而如今在前面的基础训练中,这种思想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往在基础题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题目,点A(2,-3)所在的象限;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X2+3X+4=0的根的情况;一次函数Y=3X-5所经过的象限等等,这些几乎成了传统题目,年年必考。而如今考查的知识点没有改变,仍是这些内容,但题目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写出一个在第二象限的点的坐标;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没有实数根;写出一个一次函数,使它不经过第三象限等等。在拔高题目中,这种题目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写出一个二次函数,使它满足某些条件;探索、试验、猜想、画图,根据所学知识猜测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自己将所给条件组合,写出命题,在去证明;结合实际,设计图形,规划方案。总之,如今的各類练习题中,难题,死题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开放探索性试题和与实际相结合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又给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即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老教材,老教法,教师课堂的改变仍旧不大。中考题目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探索题目的注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课堂上,教师少说话,学生多发言,让学生更多的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亲身的数学体验,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从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个极难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意义,数学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死板,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生学会了:

1.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之间的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例如:在“图形的镶嵌”一节的课题学习中,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图形。它们的设计方案新颖、别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又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学生们又自愿结合成小组,为2008年奥运会各项比赛设计标志。这些奇思妙想,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我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2.在实验中学习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数学实验登堂入室,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它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经验表明,“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然而,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问题的结论、数学的思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捏头去尾烧中段”,恰恰是忽略了有关观察实验、直观形象,忽略了探索、发现的过程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造成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是逻辑地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的。正如房子建构好了以后,拆去一切脚手架,使得人们误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地一个一个房子建造出来的一样,这种对实验方式的摈弃,抽象形式的极端高扬,使得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对数学精神不能准确把握,不会利用数学的眼光和思想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妨碍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教学中应力争再现这一个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再创造或再发现所教的东西,让学生感觉到一切都是当着学生的面发生的,而不是以教条的形式去灌输。数学的教学应当成为、也完全可以成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一种活动。

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和新旧教材的对比,使我们感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的“生本意识”,数学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存在的各种差异的承认,对这种差异能区别对待,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教材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课改的脚步已经切切实实的进入到我们的课堂。在课程改革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我感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必须让他们从小学会观察、分析,放手让学生多实践,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只要我们注意培养,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创造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

猜你喜欢
新教材题目数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2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
求知导刊(2015年15期)2015-05-30 0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