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凤
课程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因此,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要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如,执教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一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捕捉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巧妙地鏈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创造性地重组、整合教材,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构建出灵动的品德课堂。
【教学片段】
师:播放课件录音(51页的相关文字及数据资料)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齐读回答)我们是一家!
师:我们同根同源,因此当江苏姑娘陈霞患上白血病之后,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成功地替她移植了骨髓,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
请默读P5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血脉相连……
师:是的,类似的事件今年就发生在我们苏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课件出示《杭彬捐髓》。
师:看了这两个真实的事件,你有什么感受?
生:“两岸人民同根源”……
师:出示句子,(生齐读)……台湾和我们是一家!!
【评析】
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而品德学科教材资源上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有时跟不上时代生活的脚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捕捉时代生活中的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在本片段的教学中,老师既善于利用课本资源,又链接生活,收集了社会生活中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播放录音“考古学家的讲话”,让学生从历史文化等方面感受,然后又通过播放视频“苏州姑娘杭彬捐赠骨髓干细胞救台湾女学生”,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与情感的震撼,进行情感体验。以上两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由课本文字资料到课外视频影像,由景入情,触景生情,情景相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
由此可见,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时刻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整合,学会取舍,把握生活的脉动,让孩子走进生活,让品德课堂更加灵动有效。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