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奎
今年是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来,省艺术馆做了很多事,但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史册留名的事,无外乎是上下同心协力创办了面向大众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杂志《参花》。当时吉林省文化局和省群众艺术馆对创建刊物情有独钟,呕心沥血,精耕细作,浇“花”育“苗”,履园丁之责,功绩卓著。省艺术馆1956年成立,《參花》杂志1957年创办。可见,其在局(厅)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参花》杂志面对特殊情势,发表群众文艺作品,服务群众文化活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参花》杂志曾创造过几个辉煌期。数以百万计文学爱好者在这里走上了文学大道,数十万计作家在这里走上了文坛,数十万计诗人在这里走上了诗界。《参花》与中国文坛某个时期轰轰烈烈的文学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说,中国的文学现象,《参花》杂志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心或重要的一级台阶,并不是夸海口。
现如今呢?在全国三十多个省级群众艺术馆,我通过馆办刊物和有关报纸间接地了解到,天津市馆文学创作是一绝,浙江省馆和重庆市馆理论研究是一绝,江苏省馆课题是一绝。馆办刊物北京市馆资金投入最多是一绝。所谓一绝,他们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一绝简言之,超出本省,辐射周边,情系群众,影响九州,不仅仅代表本省,也代表着全国某项业务的热点焦点沸点。天津市馆难道不是全国文化馆界文学创作的“三点”吗?
此时此刻,我们《参花》杂志是否可以毫不愧疚地称之为一绝呢?因为,我们领略了《参花》杂志之稀贵。目前,全国仅有五家群众艺术馆有公开出版的刊物(少数民族群艺馆出版的刊物不在列),而《参花》以旬刊出版,一月三刊,对于全国文化馆界来说,找不到第二家了。《参花》杂志59年来,发表作品数万篇(首),累计已发行777期,发行近三亿册,读者数以亿计。我们品味《参花》杂志,点点滴滴涌动着曾是作者或读者的感恩情结。有的作家、诗人每每谈到在《参花》杂志发表处女作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时看到他们这样兴奋,我们真觉得《参花》杂志蛮可爱的。
如今,参花杂志社在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新社长领导下,在作家徐文主编辛劳带领下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参花》在文学期刊被冷落时期,依然坚守纯文学阵地,让《参花》依然在文艺的百花园中静悄悄地开放。
《参花》杂志的发展,过去与现在一以贯之的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刊物得以发展,得益于社长既有品牌意识又有全国纯文学创作平台的格局胸怀,得益于《参花》团队对事业的挚爱、深情、奉献、坚守。《参花》杂志将冲破某些地方、某些角落的文学死寂,激活全民阅读的渴望,对于激励广大“老、中、轻、少”文学作者创作,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复兴文化馆站文学创作的母体功能颇具现实意义。
面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方针的新时期,《参花》杂志有幸适逢好时代。我们真诚希望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文化馆站新老朋友们,都能行动起来,多多地给《参花》杂志一束束关怀的阳光、一滴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一捧捧公共文化服务的土、一丝丝中国梦的风,让她的中华文化根扎得再深一些,让她厚德的茎长得再粗一些,让她的叶脉长得清晰可见,让她周边环境再环保一些,让她长得再高一些,让她的籽再成熟饱满一些,让她天天向上的纯文学之花开得四方羡慕八方喝彩,芬芳四溢,更加瑰丽吧!
(责任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