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蓉
摘 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原有的产业现状和国情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由此一场由国家发动的并借鉴西方产业发展经验的产业结构道路铺开,在实践中不断地引领企业产业由生态缺失转向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突破了原有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产业结构思想 特征 建国以来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主要是在两大部类框架下发展和完善的,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里,中国产业结构思想结合国外产业结构范式和学术界对实践中新问题的探讨,逐步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结构思想。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建国60年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以土地为要素的农业经济和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要素的工业经济阶段,逐步向以知识经济为主要要素的阶段过渡。面对传统农业和工业几乎为零的现状,建国后通过三年恢复时期的实践,农工商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迅速转向国民经济的第一次补短即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启动国家工业化战略势在必行,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后来基础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农轻重比例失调,尽管经过党中央多次调整,但往往收效甚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出现极度紧张和困难,国家才不得不实施第二次补短政策即转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思想随之产生。20世纪80年代上中期农轻重比例趋于协调,但是由于对市场机制认识不足,片面地依靠消费需求定位国家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导向,致使我国产业结构超前转换,原本就紧张的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国家又不得不实施第三次补短政策。到90年代中期,两者矛盾趋于缓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暂时显现。经济发展到这一时期,各种产能出现过剩,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填补空白的调整,而是一种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升级。在宏观上它要求国家通过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提高生产投资效率,促进结构转型,同时在微观领域搞活市场,使企业产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的升级主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某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思想因知识经济的注入其内容将更加丰富,升级进程将大大加速。
二、国家主导转向国家与市场共同推动
产业结构思想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到产业结构升级思想依次演进,其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在思想演进中起很大作用。建国后为了协调产业发展,国家集中大量的人财物力发展重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实施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的战略,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由于实践中片面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思想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困难,所以改革开放后国家转向投资农业和轻工业,引导重工业为两者服务,农轻重的矛盾基本缓解,但好景不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级政府大上加工业加剧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又不得不投资于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建设。90年代初中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已經逐步取代国家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和升级的主体,但由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作用不可小视。中国产业结构思想的演进由国家主导已经演进为国家和市场企业共同推动,而企业主导产业结构升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三、政府改革思路与学术界理论探讨互动
自建国以来,社会再生产理论框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是我国产业结构思想探索的主题。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以极大热情参与讨论,政界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也将理论界的讨论成果置于重要位置,体现两者密切的相关性。首先,理论探讨以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思路,以政府相关产业政策为主题。从思想史角度看,产业结构思想演进掀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从而使中国学者分为两大派别,即主要研究国家政策的学者和研究纯理论的学者。但随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多数学者开始将纯理论与中国的政策、现实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具体的理论来解释现实问题和为国家实施的产业政策找到依据,派别界限模糊化。其次,理论探讨推动了政府制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完善。理论界的讨论主要是前瞻性、补充性建议。作为前瞻性的建议可以指导政府在下一轮政策制定中少走弯路。作为补充性建议,则使政府在执行政策中不断贯彻和完善。总之,正是这种互动才使我国产业结构思想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的如此成熟,已经完全与发达国家接轨。
四、“拿来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当时是一新鲜事物,唯有前苏联模式可借鉴,所以国内经济学界主要翻译和引进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思想,与产业结构思想有关的是两大部类理论,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思想,由此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我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国外成熟的产业理论影响了我国学者稚嫩的心理,为中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提供思想基础。首先是引进并出版西方的三次产业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具代表性的是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霍夫曼和克拉克的主要观点等。其次是日本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升级转换的经验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如日本佐贯利雄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小宫隆太郎等所著的《日本的产业政策》等。这些著作的主要论点认为,由于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强的正相关性,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协调与升级。至此,“拿来主义”逐渐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国情也日益结合紧密。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国民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题,同理中产业结构升级也只能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取得成功,这一趋势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思想与国外产业结构思想的融合与统一过程的实现。
五、经济与生态的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揭示近代工业对自然造成的巨大伤害,以警醒世人。自此以后,西方理论界开始不断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进入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我国政府21世纪初也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产业发展理论上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这都表明我国政府对生态社会主体选择的意愿,坚持生态和社会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由于环境的外部效应问题,揭示了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理论先天的生态缺失,在理论上呼吁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到来。其中生态化的崭新融入使我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有了新的活的灵魂,从此产业结构演进逐渐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合一 。
参考文献:
[1]段文博.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姜建华等.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张平.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J].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
[4]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名称: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2FJL007)和西华师范大学项目(名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三次产业互动论,编号:10B0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