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振鑫
曲艺创作中的艺术“家”与艺术“匠”之别
文|贾振鑫
曲艺艺术犹如历久弥香的中华小吃一样,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小吃的烹制和曲艺的创作虽隔行但不隔理,讲究一个“道”,即追求事物的“本源”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比如名闻天下的狗不理包子,如果说“包子”是形式,那么,做皮的“面”和皮中的“馅”就是内容,一个包子好不好吃,和面、调馅的功夫尤为关键。曲艺创作之“道”如同做包子,“和面、调馅”对于节目的舞台呈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得好,可以使演员在表演时事半功倍,取得成功,否则,事倍功半也未必能轻松达到,甚至无功而返也不无可能。
好作品,要符合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要求;要“有情、有趣、有味、有事”;要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要以服务人民为目标,给予观众榜样的力量、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要心系社会,肩挑责任道义,通俗而不庸俗、低俗、媚俗,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实现与人民大众的共同欢乐。
能够坚持创作“好”作品的曲艺作者,自然是当仁不让的艺术家。他们着“计利只计天下利,求名要求万古名”的高远境界与理想情怀,以能够写出“好”的曲艺作品为人生奋斗的理想。他们写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所向,深入生活,贴近百姓,巧妙构思,字斟句酌,力求完美。这样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受人尊敬,因为他们已经从视曲艺为衣食住行的生存之需中得以超脱,更多的是艺术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感。在这方面,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相声艺术家马季在创作《画像》时,为了更贴近生活,与当时的山东省文登县高村公社高村大队的农民同吃同住四个多月,这种艺术家的精神与做派不仅成就了一个艺术家和一段相声名作,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种典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应是一句空谈,而应该成为指导曲艺创作的纲领,贯彻在实实在在的创作实践中。
相比于艺术“家”的创作,曲艺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假艺术之名的“匠艺”行为,我们姑且将这部分人称之为“艺术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只计个人得失,不以天下为公,缺乏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缺乏为艺术坚守的崇高境界,缺乏对曲艺发至肺腑的热爱。具体到他们的作品,一是流于口号化、符号化、概念化的形式;二是远离人民的生活,没有贴近生活的真实,多的是闭门造车的龌龊;三是服务对象产生了错位,不是把人民大众当做服务的对象,而是被某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所左右,某些内容甚至成为溜须拍马的工具;四是创作动机出现了偏移,不是为艺术而创作,而是为“三斗米折腰”,出于纯粹的利益考虑;五是缺乏创作主动,多为材料加工式的应付行为;六是有曲艺之名、无曲艺之实,有曲艺之形、无曲艺之魂,有数量、无质量。其中,缺乏精品力作、一次性的快餐式创作现象尤为普遍。这样的曲艺节目,往往是开头戴高帽,中间记流水账,结尾唱高调、喊口号,这样的情况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被简单的模仿重复着,这部分创作者自然而然的沦落到了机械重复的“艺术匠人”之尴尬境地。实践证明,这种口号化、概念化的作品,只能是过眼云烟,离精品力作之距遥不可及,艺术的引领作用毫无发挥,更谈不上用艺术为人民服务。如此曲艺创作,视曲艺为宣传品,过分夸大曲艺的宣传作用,降低曲艺的艺术品味,弱化曲艺的艺术本能,违背曲艺艺术规律,长此以往,将对曲艺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如果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成功”是一个普遍真理的话,那么,曲艺创作中的“艺术匠”现象的出现,自然和这部分人的思想根源有着重大关系。在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曲艺创作者不能自善其身,无法做到淡泊名利当是主因。于是,笔头变软,笔尖伸向“钱”,不能为艺术规律所左右。曲艺创作的正常经济要求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艺术家也要生活,也有着衣食住行的现实需求,不可能远离人间烟火,而令人担心的是曲艺创作者走到一个逐利的极端,被金钱所奴役,艺术观念、艺术规律、艺术操守全部抛入汪洋大海,重新堕入旧社会的“艺人”境地。艺术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的存在,这样肯定是不全面的。
按照发展论的观点,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区别对待,即使某些事物还有或明或暗的供求关系,也并非就是合理的。比如奸淫邪盗的行为每个人都盼望着能够剔除,造假、吸毒也为人们所不齿。这些行为或现象,可能满足了某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却无益于人类事业的发展进步,甚至对人类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然是不合理的。曲艺创作所处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碎片时代”,工业化、标准化、快餐化充斥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功利性、效益性、浮躁性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曲艺创作的快餐式创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于是,曲艺的艺术作用被淡化,宣传作用被强化;真正的艺术品少了,命题作文式的一次性作品多了;过于强调说教的口号性作品大行其道,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却少了。观众从曲艺当中得到的不再是艺术的快乐,也没有了醍醐灌顶的启迪,而是填鸭式的说教。这种没有“逗你玩”,也不是“劝人方”的曲艺,只是借了曲艺的形式,却没有曲艺的内容,停留在某个行业、部门、产品的无休止的宣传,自然会远离观众的视野。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曲艺的艺术声誉,消弱了曲艺的艺术魅力,把曲艺变成了折断翅膀的雄鹰,跑道上捆住了双脚的赛跑者,艺术表现力已经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这些曲艺创作“匠艺”行为所致的“伪曲艺”就会被人当做真正的曲艺作品,看轻看淡了曲艺艺术而敬而远之,如此以来必定会影响了曲艺事业的发展大计。而可怕的是,某些曲艺的创作者们,无视艺术规律,不思进取,抱定“基层曲艺就是低层次需求”的思路不放,固守“社会需要就是现实,存在就有其道理”的错误思想,把错的当成对的。这种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放弃,曲艺创作的“艺术匠”现象就无法得到解决,曲艺创作的水平也无法托起“高峰”的出现,这种现象对曲艺事业的危害可想而知。
“创作创作,精神折磨。”曲艺创作本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需要情感、体力、脑力的综合付出,方能为之一作,哪怕只有短短几百字的作品也是如此。如今,曲艺的创作队伍日益萎缩,能传得开,叫得响的曲艺精品力作更是为数甚少,即使是某些获奖作品,也不为观众喜闻乐见。所以,我们在提倡曲艺创作,大力发展曲艺队伍的同时,倡导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合适的创作行为,对于精品力作的产出非常必要。我们追捧“艺术巨匠”的作为,因为二者之间一字的不同,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界限,“艺术巨匠”有着侯宝林、马三立、高元钧、李润杰等艺术大师一样的“高大上”,他们是艺术的巨人,曲艺的丰碑,艺术造诣高深,是真正的艺术家。而艺术匠是假艺术之名,而无艺术之实的“伪艺术家”。我们反对曲艺创作中,重技轻艺的现象,甚至无技无艺的“艺术匠”现象,因为艺术“家”与艺术“匠”,在思想境界、审美取向、价值观、创作定位、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 艺术家重精品力作,艺术匠重快餐式创作;艺术家重艺术表现,艺术匠重技巧卖弄;艺术家重生活体验,艺术匠爱闭门造车;艺术家专于艺术质量的高低,艺术匠专问报酬的多少;艺术家重创新,艺术匠乐抄袭模仿;艺术家亲人民,艺术匠亲势利;艺术家有着化世俗为艺术的高远境界,艺术匠被世俗所累,走不出世俗的困局;艺术家为曲艺园地载花,艺术匠在曲艺园地挖矿;艺术家现实但更超脱,艺术匠只现实不超脱。
归根结底,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守艺术的标准和底线,是曲艺创作者的“道”。
(责任编辑/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