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曾经的美好

2016-07-02 05:03杨妤婕
曲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开场传统艺术

文 杨妤婕  图 刘 筝



再现曾经的美好

文杨妤婕 图刘筝

2015年11月20日、21日,小雪节气的头两天,“民间瑰宝 记忆西城——全堂八角鼓复排(京津冀)巡回演出”来到天津,在崭新华丽的海河剧院和古朴典雅的广东会馆分别上演了两场精彩演出,津门曲迷先是奔走相告、携友赏曲,继而意犹未尽、津津乐道。一时间,百多年前风靡帝都的京腔韵调,陶醉了见多识广的沽上知音。

产生于清代的八角鼓是最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说唱艺术,因其产生、发展、兴盛、流行皆始于八旗子弟中的票友们,故而“子弟八角鼓”由此成为子弟票友演出组织以及演出形式的代称。至道咸年间,北京内城八角鼓盛行,演出的形式内容不断扩充和丰富,固定仪式逐渐形成并日臻规范,这一集“说学逗唱吹打弹拉耍演变练”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它是北京民间艺术特别是旗人艺术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满的文化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用于自娱自乐的“全堂八角鼓”被以各类鼓曲为主的茶园、剧场、堂会等营业性演出所取代,它独具特色的程序、礼仪则渐被忽略,至当代专业团体兴起后,“全堂八角鼓”逐渐消失,近几十年甚至几乎绝迹。

此次复排“全堂八角鼓”,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实现了具体化和挖掘性,京津冀三地巡演更使这一活动的影响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参加演出的既有年过八旬的德高望重的业界前辈和技艺精湛的艺术名家,又有热爱古老民间艺术的年轻演员,几代演员同台献艺,充分体现了曲艺艺术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传统。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的创办者谢岩作为八零后的文化工作者,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协助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做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工作,满台一半以上的年轻演员、伴奏员,剧场里饶有兴趣的青年观众,年轻人的加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了生机,也使这项活动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

天津的两场演出,分别集单弦、马头调、联珠快书、岔曲、天津时调、串铃数子、拆唱八角鼓、金派梅花大鼓、白派京韵大鼓、古彩戏法等传统艺术形式于一台,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整场演出的一头一尾尤其引人注目,开场的什不闲《福禄寿喜》即观众在几代相声演员的节目中都听到过的“发四喜”,作为“全堂八角鼓”固定的开场仪式,全体演员各执打击乐器集体亮相,热烈欢快,开场伊始即把气氛推向高潮。攒底的八角鼓群曲《万寿香》,众多演员击打八角鼓群唱,曲目也是祝颂祥瑞的福寿之曲,这是旧时大型堂会、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什不闲“发四喜”,喜庆热闹而不失闲适灵动,八角鼓群唱庄重雍容中蕴含雅静温润,“全堂八角鼓”这套仪式,带有浓厚的贵族意味和旧京风俗,难以言传地体现了多年前京都民间生活的气韵情致。

文化的产生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一个时代,当时光流逝,年代迁徙,当那些人那些事渐行渐远,隐没在岁月长途中遥远的一隅,这个时候传统文化就越发彰显出它独有的魅力,它为我们记录了远久年间的一部分,而且是经过筛滤的美好的那一部分,这些美好或许并不需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它的存在却让我们心有所依,挖掘传统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全堂八角鼓”的复排上演正是这样,它为我们再现了曾经的美好,雅致、大方,既庄严规矩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让我们在这个瑞雪初降的冬天,因为这些美好,而深深地感动和沉醉。

(责任编辑/杜佳)

猜你喜欢
开场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狂暴音乐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数理:影院找座位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载人大戏再开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