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全面发展战略的推行,全球将掀起新一轮的“汉语热”,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中汉语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新的时代华文教育必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回顾马来西亚华文的历史,就是一部华人与当地教育政府的压迫与反抗史,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下政治形式的分析,同时借鉴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状况来探寻马来西亚华文今后的转型与出路。
关键字:马来西亚;华文;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0-02
一、历史与现实的博弈
近年来我国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更是在2015年将我国的陆地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上了崭新的历史舞台,“一带一路”连接了中国与亚欧非各国,而“亚投行”的提出与逐步实现更是将人民币纳入世界重要货币单位体系。这些举措无疑让中国在全世界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人民也必然意识到中国,这头沉睡的东方雄狮正在逐渐觉醒。民族语言是民族声音的内核,汉语作为中国唯一的官方用语,在全世界的发展必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马来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是海外华人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据2013年有关统计,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总数的25%左右。2015年深圳卫视的一档节目《超级演说家》马来西亚华人选手胡建彪,在他的主题演讲《荒漠中的华流》里提出重要的一个观点:作为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或者华人后裔,马来西亚只是他们的国籍认同,而华文才是他们的文化认同。一个人不论将来行至何方,影响他们最深远的必然是他们母族的文化,人在异国他乡最思念的必然是故土的一草一木。
纵观马来西亚的历史,在古代时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较大,近代以来又很长一段时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政府管辖,二战时期还遭受过日本法西斯主义的荼毒。历史越复杂的民族在将来发展时遇到的阻力越多。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作为一个外来物在这样的一个曾经受到过外来侵扰的民族里想要求生存,犹如石缝中生长的树苗,稍一用力便夭折。马来教育部于2012 年发布的《2013-2025 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初步报告》以及随后于2013 年定案的《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提出了学校包括华小种族单一化,不利于促进国民团结的论调,更提出最终要使国民学校成为所有家长的选择,否则还将可能对教育体制结构或家长目前具有的学校选择做出检讨。此论调对华小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
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马来西亚人口中不仅有占近四分之一的华人还有占近9%的印度人。这些外来人口必然携带者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而来,为了人类的传承,新办培育后代教育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大量外来人口给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的东南亚中汉语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二战前的私塾。由于华人从大陆迁徙马来西亚最早是在唐朝末年,华裔自身为了启蒙和培养接班人教育设立了仅有华裔子弟进入学习的私塾。这意味着学生种族单一化的现象,早在华小的滥觞时期就已出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回顾过去的华教史。英国殖民地政府在推行“英文至上”的政策,对华文教育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让华文教育自生自灭。20世纪2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进行各种干预,但由始至终不曾干预学校的学生种族构成,更不曾提出学校种族单一化不利于国民团结的论调,尽管国民团结是英国殖民政府应允马来西亚独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957 年国家独立后,国民团结依然是国家的重要议程;数十年来,教育部发布的多部教育报告书与教育蓝图,都不断提及国民团结的重要性,但却从未挑起华小种族单一化的问题。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华文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发展总是受到各方势力的阻碍,有时甚至有停滞的尴尬局面。但是反观华文在泰国、新加坡等国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发展与进步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横向的比较,来寻求可以借鉴之处。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马华社在1953年创办了南洋大学,1956年正式招生。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来学生享有大学入学特别的分配,非马来学生进入本地大学的机会就少了。国内入学受阻,而留学之路,也被马来西亚政府设下障碍。1967年,政府规定“大马学生出国深造,必须先获教育部批准”,为解决华文学校学生的出路,华社再次申办华文大学,即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泰国华文教育有近300年的历史,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出现过低谷。但是近10年来,华文教育在泰国已经开始掀起一阵又一阵“华文热”的热浪,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举国上下都被这股“华文热”的暖流所浸染。一所所新的华文补习中心、补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来,因历史原因已尘封多年的华文学校也纷纷敞开大门,重展当年风采;而许多大学更不示弱,争相设置起汉语专业或开设汉语课程。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意识到开设汉语课的重要,立志把华文教育从幼儿抓起。泰国的华文教育可谓是蓬勃发展,前途无限。华文在泰国取得的成就与政治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国家汉办开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开始,泰国便积极参与进来,中国每年向泰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输出近两千名汉语志愿者,而最开始主持将汉语引进泰国事物的是泰国皇室成员诗灵通公主。
与马来西亚南部相邻的新加坡也是华人占比重较高的两个国家,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水平也很高,已经形成了从华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属于英国管辖,华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私塾、义学发展到了新式的华侨学校。二战后,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取得独立,两国华文教育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三语教学”和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消亡都在于事物本身的“内部基础”和“外在条件”。同理,一个民族的存亡也是在于这个民族内部的“基础”和外在的“条件”。导致两国华文教育迥异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马来西亚的历史原因各种压迫式教育政策和华人协会董教总没有根据马来西亚的历史和社会事实对华文进行相关的改进而是生硬地企图建立独立的华文教育体系。综上,泰国的华文发展有积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推动,新加坡因为国家较小,华文有强大的话语权实行开明的政策将“双语教学”落到实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想要发展就应该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发展经济的手段,吸引非华裔的加入华文的学习。另外考虑到马来的高等教育体制,华文教育想要在全国内获得支持就应该积极地加入到国民教育体系里面,让华文中学的学生能顺利地进入国民大学,获得教育部和全国的认可。而不应该企图在国民教育体系外陈丽自己独立的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和华文大学。
三、改革与发展齐飞
无论是中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大战政策的推动,还是在最新的《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步步紧逼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都面临着适应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需要。华文教育纵然在马来西亚华人董事联合会的扶持下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留下了“成就困境”中的华文小学、“成就困境”中的华文独立中学和艰难前行中的华文高等院校。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种族的文化本质只有通过母语才能够被吸收并加以发展。母语教育作为少数族裔保持与传承本族群文化,保留本族群特性以区别与“他者”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是每个民族都为之争取与奋斗的原动力。 广大华侨华人自飘洋过海移居他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争取本族群的文化教育权利进行了不懈努力。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亦成为海外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东南亚诸国没有摆脱殖民统治之前,华族的母语教育都获得了较好发展。但在这些国家获得独立后,建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华族母语教育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继衰落,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马来西亚的华族母语教育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较为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政府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其发展创设了条件,成为影响华文教育的关键因素。
潘一宁(1989年)在《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1946-1980)》中表示在马来西亚多种族社会里,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它更多的是属于政治问题和社会种族问题。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改革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机遇乘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马车,在中马关系和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将华文教育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让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有自己真正的吸引点。这样不仅有利于获得政策支持,跟是华文长足发展所必须。
参考文献:
[1]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M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0年。
[2]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J].暨南大学,2010年。
[3]郭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何敏波.浅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贡献——以南洋大学创办、独立大学申办为例[J],八桂侨刊2010年第2期。
作者简介:周利梅(1991-),女,汉,湖北仙桃;全日制在读硕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