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美红
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往往受时间、空间、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利用电子邮件辅助阅读教学,颇有收获。
一、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小学生获取经验过程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直接推动小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许多小学生对电子邮件很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加载到电子邮件中去,那么他们收发电子邮件就更具实际意义,从而将会对电子邮件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首先,让学生被动接收邮件。教师向全班同学群发他们喜欢的童话或者故事,第二天在课堂上询问:“收到老师发的邮件了吗?”收到语文老师发的邮件,学生无疑是很高兴的。接着,让学生被动回复邮件。再给学生群发一篇童话,并向他们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求他们回复。第二天,教师在课堂上公布已经收到的回复邮件,同时对回复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最后,让学生主动收发邮件。这一阶段我每天都向学生发一些趣味性强的语文材料,要求学生定时收取。学生课余向老师提的一些问题,我也有意让他们发邮件提问。对问题提得好的,我在课堂上给予较高的评价。这样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兴趣。至此,学生自觉利用电子邮件的氛围逐步形成。
二、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让学生学会质疑非常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且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再加上学生个体有差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提问题,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电子邮件恰恰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质疑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总会留下一句话:有问题发邮件给老师。平时课堂上发言很少的学生也用起了电子邮件这一工具,开始向老师提问题。同时,老师经常评点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提的问题,包括数量、质量,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发(发邮件),并且教给质疑的方法。学生质疑的质量越来越高,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有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提问:“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焦急”而又“耐心”不是互相矛盾吗?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手里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这些火柴从点燃到熄灭,一直没有离开她的手。当火柴烧到她手指的时候,她为什么不感到烫手呢?”。电子邮件让学生们更多地用“疑问”这把钥匙开启了智慧之门。
三、释疑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学生提问的电子邮件,如何处理这些电子邮件,将关系到学生的电子邮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我们采用下列方法处理学生质疑的电子邮件,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适当点拨
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从文中寻找依据、自行求解,教师大可不必直接回复解答。我们是这样回复的:“你再读读课文,就能自己解答这个问题了。”有时我们还给学生规定了读的段落、遍数。对于学生提出的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作点拨。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后,学生问: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我们在回复时,反问了三个问题:(1)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2)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3)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老班长具体言行的句子吗?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一读、画一画,最后把自己的体验讲给老师听(给老师发邮件),从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2.及时转发
对于比较典型的问题或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有目的地转发给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回答。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促进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千万不要伤害提出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
3.提供信息
对于一些学生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还为他们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有时是一个网址,有时是一篇文章,有时是一张图片。如教学《太阳》一课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问: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我们将自己在备课时搜索到的香港太空馆“问太阳”栏目中的关于如何测定太阳温度的文章发送给这位学生,并且抄送给全班同学阅读。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有关知识了解得更加全面了。
四、拓展
茫茫网海,完全放手让小学生去寻觅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扩大阅读面,这既浪费时间又不切实际。因而以电子邮件为载体,凭借教材,利用网络,拓展学生阅读的外延,增加阅读量,这将成为一种可能。特别是在“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中,可用电子邮件为学生提供有目的的阅读文本。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