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95年风雨征程,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在陈年的报纸、照片、建筑、影像中,需要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去追寻。
上海,是党的摇篮,是一座光荣的城市。
95年风雨征程,虽然时间的流逝洗涤着旧迹,但是仍然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在陈年的报纸、照片、建筑、影像中,需要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去追寻。
那些场馆,或者已经成为热门的景点,或者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来,随着我们一起在上海走一次红色之旅,去看一看星星之火,是如何成为燎原之势的。
在上海人流如织的新天地,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分外引人注目。
这幢楼建于1920年夏秋间,与左右紧邻4幢同类房屋同时建成,属贝勒路树德里(今黄陂南路374弄)的一部分。这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李汉俊与其兄、同盟会发起人之一李书城的住宅,人称“李公馆”。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幢建筑的楼下客厅举行,这一天,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建国后,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一大会址的保护工作。1951年10月,经勘查确认后,这里被辟为纪念馆,但不叫现在的名字,取名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1952年后改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58年,按当年原状修复,拆除厢房。进入大门为天井,经过6扇玻璃窗门进入会议室,室内一应家具,均按当年式样仿制。早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名列其中,可见党和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而且,所有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观过中共一大会址,1984年3月,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一大会址纪念馆也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工作,1997年6月,这里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1月,一大会址纪念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开展了“红色行走”“圣地寻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鲜活的人物、振奋人心的故事生动地传播给青少年,帮助他们加深印象,了解历史典故,在寓教于乐的闯关游戏中,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党的历史。
现在的“一大”会址游人如织,是新天地的必到景点,不过,上海的中共二大纪念馆你去过吗?不论是游客量还是关注度,后者显然要相对冷清一些了,游客对于二大会址的了解,也不可与一大会址纪念馆同日而语,但其实非常有看头,不应该错过。
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静静地坐落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游客并不是很多,你可以静下心来仔细观看历史留下的痕迹。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当然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很多党史上的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是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282平方米。1915年10月由新瑞和洋行(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Gilbert Davies)、蒲六克(J. T. Wynward Brooke)设计,次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原南成都路店铺共76个单元。这里原来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是由公共租界巡捕刘少归买下后租给李达使用的。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这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北京的罗章龙、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现在的二大纪念馆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纪念馆展区面积1170平方米,由序厅、中共“二大”展厅、党章历程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临时展厅六个展区组成。序厅可同时容纳百余人进行宣誓仪式。
中共“二大”展厅分为“开创与探索”、“旗帜与道路”、“实践与发展”三部分。党章历程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产生的所有党章和党章修订案。旧址中的摆设根据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的回忆重新布置。平民女校旧址展厅陈列了平民女校历史沿革以及平民女校教员和学生的相关内容。临时展厅可根据社会热点进行各类展览。
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静安区委、区政府对中共二大会议旧址进行修复。2002年,建立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和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样,2003年,这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3月二大纪念馆还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教育基地”,翌年5月被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命名为首批“实践教学基地”。
淮海中路是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就在这样的繁华喧嚣之中,隐藏着一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淮海中路567弄1-6号,一条小巷,记者是看到淮海路上的牌子才无意间走进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纪念馆的。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放的时间并不长,2004年4月26日才免费向公众开放,至今不过12年的时间。展厅不大,建筑面积779.8平方米,分为序厅、中国青年英模展厅、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渔阳里”历史展厅和旧址五个部分,展品也不能说很多,看上去不怎么起眼,但实际上,和一大会址一样,1961年它就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这个场馆的重要性。
这里原来是霞飞路渔阳里6号。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于民国4年(1915年)8月下旬始申请建造,约次年至民国8年前建成。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用。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0年春,杨明斋陪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租赁该屋为活动地,并开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自任社长。4月,于此进行上海首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筹备工作。
8月22日,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陈独秀倡导,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同年9月,创办外国语学社为掩护。门口悬挂白底黑字“外国语学社”木牌。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4月29日,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没收了纪念劳动节筹备委员会宣传品。后因俞秀松赴俄参加少年共产国际二大,社会主义青年团于5月间暂停活动。华俄通讯社至1925年8月1日后才关闭。
1957年,旧址按原貌修复。1987年,进一步修缮。楼上东西两亭子间分别为俞秀松、杨明斋卧室。杨的卧室又为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上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外国语学社教室。教室后为厨房和餐室。
提到青年团,就不得不提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人之一、我党最早的军事工作者俞秀松。
1920年5月,俞秀松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为发起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受陈独秀委托,他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是中国团组织主要创建人之一。他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任东路讨逆军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随许崇智部讨伐陈炯明。西安事变后,他编写各种资料,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敦促蒋介石抗日救国,在定期举办的反帝会员训练班里,讲授马列主义哲学课。
可惜,俞秀松没有死在敌人的手上,却惨遭同志的毒手。
1937年12月,王明、康生等从苏联回延安,途经新疆,再次诬陷俞秀松为“托派分子”,假盛世才之手,以“阴谋暴动案”的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1938年6月25日,俞被转押去苏联,其后在“肃反”扩大化中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错判死刑,1939年2月21日被害。1962年,中共中央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在上海的地图上,大大小小散落着许许多多名人故居。和那些需要排队入场的博物馆、美术馆相比,这里是寂寞的,在默默等待着你的到来。
每一个,都是时间的结晶,仿佛穿越,你可以跟随它们的脚步去找寻逝去的时光,看一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革命家们说过的话受过的伤流过的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
茂名北路“甲秀里”就是毛泽东杨开慧1924年在上海的居住地。这是一幢富有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弄口竖立着“甲秀里”字样的牌坊,弄内青砖铺垫地面,毛泽东诗词碑刻镶嵌在青砖墙上。在毛泽东一家当年居住过的厢房里,有一组蜡像,毛泽东坐在书桌旁深情地望着夫人杨开慧,杨开慧坐在床边抱着长子毛岸英,哄着睡在摇篮里的次子岸青,栩栩如生的蜡像烘托出毛泽东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情景。
在幽静的思南路上的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又称周公馆)是1946年周恩来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办事处是一幢三层楼房,底层有警卫室,一楼是会客室,二、三楼是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宿舍。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一楼,后迁到三楼。
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建立办事处,同蒋介石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邓颖超负责中共南京局领导下的群众、工运、青年和妇女工作。6月,代表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由于国民党的阻挠,对外只用周公馆的名义。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曾四次来上海,每次都住在这里,并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会见爱国民主人士,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宣传党的制止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同时指导国统区共产党的地下斗争。国民党在周公馆附近布置了大量的特务,工作环境十分险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代表团被迫撤回延安。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
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人。
1963年开始,宋庆龄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2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
市区的名人故居星星点点,难以尽数,尽管如此,可也别忘了上海还有广大的郊区天地。
上海青浦区练塘镇,是原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的出生地。并不是很多人知道,陈云同志其实并不姓陈,他原来姓廖。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陈云出生在当地一座闵家大院里,房子是父母租借而来,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陈云故居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故居临街部分为店面,先后被陈云的舅父用作裁缝铺和小酒店以维持生计。店面后是两层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卧室,楼下为陈云居住过的房间,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陈云在舅父母家居住了8年(6岁至14岁),随后便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现在位于青浦区老朱枫公路3433号的陈云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在“陈云故居”和“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原址的基础上,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这些故居纪念馆,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他们参加革命工作的风风雨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场所,像陈云纪念馆,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学院、东方绿舟等组成共建单位,共建党性教育基地,在高校巡回专题展,还和上海木偶剧团共同创作的情景木偶剧《童年的足迹》,以陈云的童年、青年生活为主,讲述了陈云儿时的苦难身世、艰辛的求学历程、抗日爱国的故事,寓教于乐,成为了很好的宣教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