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综述

2016-07-01 05:31和田英杨金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和田英,杨金茹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文化传媒研究

2015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综述

和田英,杨金茹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2015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西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博考古系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隋唐长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唐代碑志与唐代文化、汉唐文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想与主张。

关键词: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成果综述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03

2015年11月28日,“第二届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活动,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报告厅如期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包括韩国学者),以及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就隋唐长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唐代碑志与唐代文化、汉唐文史三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与主张。

一、隋唐长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水是生命之源,水井是长安城中重要的用水设施

水井是长安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必备设施,与绕城的八水、穿城的五条水渠、密布的池潭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供水系统。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张全民研究员的《隋唐长安城水井考古收获》,对发现的水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对相关问题试作探讨,如水井、渗井、窖井、蓄水井与窨井的区别,认为渗井多用于污水处理,窨井是为了便于检查、疏通地下管道而设置的井状构筑物。而井的区分,可以综合井的形制、深度、地层堆积及遗物来进行推测。根据某些水井的位置,发现水井除饮用功能外,可能还是一种防火设施。井的出土位置对于判断其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唐代处于气候温暖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灾害多发期,在研究时段上具有典型性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潘明娟教授的《唐代关中水灾及其影响》,将唐朝近300年分为三个阶段,详细分析了各阶段水灾的年际变化特点。认为第一阶段(618—707年)和第三阶段(838—907年)水灾发生的频率较低,第二阶段(708—837年)是水灾爆发期,呈现明显的中间高、两头低态势。而关中水灾的季节分布特点与降雨季节有极大关联,分布不均衡,依次为秋、夏、春、冬。这种季节分布的出现应该与水灾发生的滞后性有关,即水灾在降雨之后发生。

(三)长安城的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绿化树曾多次遭到破坏

西北大学贾志刚教授的《隋唐长安城绿化灾厄及其应对》,从隋唐长安的绿化灾厄出发,首先,从自然灾害和人为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隋唐长安绿化树所经劫难。自然灾害有风灾、雨灾、雪灾、冰冻、鸟剥虫穿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危机和人们肆意妄为,如有司滥用职权,监管部门疏于管理,人们粗暴无知等,并结合历史文献举例加以证明。其次,对绿化树的管理分为两个系统,即禁苑和京城街道。负责禁苑内树木种植的部门有虞部、上林署、京城苑总监、苑四面监、内官司苑等。负责京城街道树木种植的部门是虞部、京兆尹、左右街使、金吾卫等。而(尚书)虞部郎中对两个系统都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行使类似职能的还有使职差遣如种果树使、内苑栽接使等。再次,对绿化树种类选择的几次争议作了简要介绍。唐长安城街道以槐树为主,但在街道树争议中有司主张用榆树,吴凑主张用槐树;而在宫廷树争议中,梁孝仁主张用杨树,契苾何力主张用梧桐树。

二、唐代碑志与唐代文化

(一)流传至今的《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是有关唐朝联合新罗灭亡百济最直接最基本的珍贵史料,学术界并未予以足够重视

陕西师范大学拜根兴教授的《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研究补遗》选题独特。首先,他对碑文作了总体考察,强调纪功碑的功能,并对韩国学者李道学、金荣官的观点作了说明。其次,碑文涉及百济末朝野政情,表示出对百济末朝政腐败的鞭挞,这也是唐朝与新罗灭百济所打旗号。再次,对此碑所载众多唐军将领的事迹进行考释,这可补史料之不足。最后,对此碑所载其他问题进行考释,涉及“三河”与“六郡”所指、百济灭亡前后的状况(户口及地方行政建制)、入唐百济俘虏人数及献俘等问题。

(二)碑志上人物如何与传世文献所记历史人物相衔接是运用碑志进行研究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景亚鹂研究员的《唐姚衮之妻李氏墓志铭研究——兼论唐代夫妻“同域异封”之葬俗》作了很好的诠释。她从长安博物馆发现的这方新出唐代墓志入手,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姚氏的家族世系进行整理。通过对史学家姚康史料、诗文、户部员外郎的任职情况、生存年代及住宅位置进行考证分析,各个人物相互印证,从而推测墓志撰写者姚康与唐代史学家姚康可能为同一人。在《周礼》及诸礼制的影响下,夫妻合葬是唐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礼俗要求,但姚衮夫妻却采用“同域异封”之葬俗,违背主流而为之。景亚鹂认为这与二人信奉道教有关,在“从礼从心两得也”的追求下,二人采取同域异封的丧葬形式,并葬于离祖坟不远的道观中。

(三)唐代碑刻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雕刻工艺复杂,端庄华美,手法多样,书法种类众多,边饰题材丰富,艺术性极高

西安财经学院艺术系侯立新博士的《新出土碑刻对唐代艺术的价值——以个案研究为中心》,对碑刻艺术进行了新探讨。指出许敬宗撰、王知敬书的《李靖碑》和薛稷所写的《房先忠墓志》,对于研究王、薛书法的意义,可使人们深入了解二位书法家的笔法、体式及书风形成流变。《王玄德及夫人郜氏墓志》四面线刻四幅人物故事画,内容是出游、对歌、嫁娶和马球,从线刻中可还原出画家笔法。而《窦师纶墓志》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史料,其纹饰中陵阳公样图案,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三、汉唐文史

(一)隋唐时期的复古现象,是传统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杨效俊博士的《隋唐墓葬中的复古现象研究》,运用阎步克先生的观点解说了复古思想的内涵,把隋唐复古现象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隋代、初唐、武周和盛唐。她通过这四个阶段典型性墓葬的形制、造型文饰、祥瑞图像、出土文物、屏风壁画等内容,来分析研究各个阶段的特征。认为隋唐时期的复古现象在墓葬中表现出一种隆重“回归”,采用汉魏风格石棺、升仙图像和礼乐明器等,建立死者与远古祖先在精神世界的联系,彰显墓主人所处社会阶层对汉族的身份认同和对汉文化价值的认同,在墓葬和死后世界中回归正统。这源自当时“皇权”迫切需要认可、树立“正统”政治意识形态之需要。

(二)唐玄宗与“梨园弟子”的故事一直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直接史料极为简略。据考证“皇帝梨园”始置时间应是在杨贵妃“度道”之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穆渭生教授的《盛唐“皇帝梨园”始于“开元二年”献疑》,针对大多数学者认同《唐会要》记载的观点,提出质疑:一是“文献不足证”,《教坊记》、《唐六典》、《通典》、玄宗“兄弟诸王”传记等,都无记载皇帝梨园的史料;并对“梨园教坊使”进行解读,排比质疑。二是针对《唐会要》所载“开元二年,上(玄宗)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做了历史背景与事理逻辑的辨析,指出开元前后并非“天下无事”,宫廷事件对玄宗造成“精神创伤”,崇奉道教慕求长生的理念转换,皆说明史料记载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三是考证寿王妃杨氏“度道”、“入宫”时间。其结论认为,必须推究盛唐“皇家梨园”设置的时间和原因;寿王妃“度道”的确切时间应为天宝三载(744)正月二日;“皇帝梨园”始置时间不可能在开元二年(714),但应早于杨太真“受封贵妃”的天宝四载(745),而在其“度道”当年之内。

(三)西魏政权建立之初宇文泰集团在西魏政权中的权力及地位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控制了西魏政权

陕西师范大学黄寿成教授的《西魏政权建立之初的宇文泰集团》一文就西魏政权大统六年(540)之前的宰相做了整理,并对四十一位宰相所属利益集团做了具体分析。从中看出,魏帝集团在西魏政权中占优势,但又指出许多时候政权的中枢权力核心中所占人数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对政权的控制问题,如以高欢集团为例。其次,通过对西魏政权大统六年之前26位主要军事将领的细致分析,得出除去李显、梁迁、是云宝、郑荣业四人所属政治集团不可考外,22人中14人隶属于被称为北镇势力的宇文泰集团,8人隶属于魏帝集团。其中李弼、独孤信等11位主要将领中9人隶属宇文泰集团,只有贺拔胜、念贤隶属于魏帝集团。大统六年前的西魏将领中,以宇文泰为首的北镇势力掌握了武装力量并控制西魏政权。总之,能否控制政权不单看在中枢权力核心中所占人数的多寡,尤其在动乱年代关键要看谁拥有强大的武力。

(四)中国古代祭祀中的隆重大典——封禅,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赵东副研究员的《唐代封禅考》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阐述。首先,回顾了唐代以前的泰山封禅。其次,对唐代的封禅活动做了论述。唐代作为历史上的盛世,帝王们更热衷于封禅,唐太宗跃跃欲试而未成,唐高宗泰山封禅,武则天称帝后于嵩山封禅,唐玄宗于开元盛世时封禅于泰山。他把封禅礼节分为封禅大典的准备礼节、正式礼节和封禅之后的礼节。据玄宗制定的《开元礼》,封禅的礼节主要包括卜日、銮驾进发、斋戒、制度、陈设、省牲器、銮驾上山、荐玉币、山下封祀坛、进熟、燔燎、封玉册、銮驾还行宫、朝觐群臣等。从卜日到銮驾上山属于封禅大典的准备礼节;正式封禅礼节包括荐玉币、山下封祀坛、进熟、燔燎、封玉册、銮驾还行宫;封禅之后还有两个环节,即朝觐群臣和考制度。封禅作为非常性祭祀,因其时间不定,祭祀天地之处不在国都,实属不易。正如皇帝口口声声说封禅乃“皆为苍生祈福”,实质是为了实现其笼络官心和民心的目的。

(五)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黄河地区的农耕文明辐射周边地区,形成藩属体制,打造四方来朝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黄彦震博士作了《唐代渤海国农业发展研究》的报告。唐代中后期,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政权崛起于今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宪象中原。渤海国吸收东北亚各国的文化,形成辉煌灿烂的渤海文明,坐拥“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地方五千里”,号称“海东盛国”。实行和平外交,稳定社会秩序,合理利用东北的农业资源,完成民族聚合过程。善于学习先进文明,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的农业文明被打造成为整个东北农业史上的高峰。迄今为止,魏国忠等著《渤海国史》是渤海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对唐代渤海国的农业发展有相关论述。渤海国时期是东北农业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农业区迅速向北扩展,东部到长白山区,北部到松嫩平原,西部到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北移,从辽宁汉族聚居地,转移到黑龙江和吉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等化,南北差异减小,先进的生产方式迅速向北普及,黑龙江和吉林的农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渤海国实力强劲,成为唐朝的重要藩属国。

(六)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唐朝皇帝尤其提倡以孝治天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季庆阳博士的《唐代孝文化问题研究——孝道与唐代官吏》指出,为了保证“以孝治天下”这一国策实施,唐代从四个方面对官吏做出规定。第一,唐代继承了汉代以来把孝道作为官吏选拔的重要标准。皇帝不仅通过颁发诏书不定期选拔有孝行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科举,把“孝”作为重要品德标准来选拔官吏,使其制度化和经常化。除常科必考《孝经》外,唐朝还专门设立了以“孝悌”

为名的考试科目——孝悌廉让和孝悌力田科。第二,唐代要求官吏在行孝上做表率。统治者为了激励官吏遵守和践行孝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并施。恩奖方面包括政治荣誉、政策支持和加官进爵等;惩处方面有社会舆论的谴责、监察部门的弹劾和法律的惩处等。第三,唐代官吏行孝方面的表现。唐代官吏要处理好孝养父母与自己权位的关系、处理好孝亲与忠君之间的关系等。第四,劝孝是唐代官吏的重要职责。唐代官吏要通过举荐孝子、表彰孝行、举行劝孝礼仪等来督导百姓行孝,在推行孝道教化方面发挥作用。对孝道的重视,一方面对官吏的道德素养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吸取古代孝道实行中的精华,应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最后,王双怀会长携其在央视“百家讲坛”新著《大唐贵妃》与会员交流,并向大家汇报了学会参加社团评估工作的情况,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表示要与各位会员共同努力,促进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的发展。

[学术编辑黄彦震]

[责任编辑朱毅然]

Review on the Academic Salon Held by the Xi’an 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in 2015

HETian-ying,YANGJin-ru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bstrac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was selected to be the host of the academic salon by the Xi’an 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in 2015.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from X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ystem participated in the meeting.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sparked a heated discussion on Chang’an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epitaphs and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some new academic thoughts on these propositions.

Key words: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academic salon;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收稿日期:2015-12-16

作者简介:和田英,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金茹,女,山西高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