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琼 图|谢春乾
“是病人让我更爱这份职业”
文|方琼图|谢春乾
方琼守护病人中
我叫方琼,是瑞金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的护士长。
乳腺癌是影响全世界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由于其发病率的逐渐增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瑞金医院于2009年正式成立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为广大女性乳腺健康提供专业的保障。乳腺中心位于瑞金医院门诊大楼的最高层22层,这里环境整洁温馨、病人就诊秩序井然。走廊一侧的资源中心外,一块块锃亮的铜牌——“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全国第一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市五一巾帼集体”、“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总工会“爱心公益奖”……这些荣誉是对中心所有医护工作者在过去辛勤付出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我们集体继续不断追求卓越的鞭策和激励。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可以为病人做些什么?我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护士似乎还只是打打针、铺铺床、发发药的简单工作,是整个医疗战线中一枚不起眼的螺丝钉。而得益于瑞金医院百年文化的熏陶,得益于乳腺中心这样优秀的医疗团队的专业支撑,我们的护士可以为病人做得更多、更好。
病人看病过程很繁琐,尤其肿瘤患者,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痛苦,更需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如此身心的困扰加之肿瘤诊疗过程漫长,病人与家属的艰辛可想而知。为减少病人看病治疗过程中的奔波,让病人能更加便捷地接收专业诊疗服务,瑞金医院在乳腺中心率先探索并打造了集乳腺外科、乳腺内科、诊断科、病房、门诊、日间化疗区、检查、摄片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一站式诊疗新模式,为乳腺疾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就诊体验。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我和团队护理人员一起查找国外文献、开展病人需求调研,通过硬件软件的整合,几十次的流程改造,许多延伸服务的增设,不断让这个多学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变得更加完善。想到每一个小小的改变或许就能让上千名患者都减少一次奔走,我们更加坚定只要是病人需要的就要一直改下去。于是,我们的门诊从原来单一的预检、排队叫号功能拓展到专家、检查预约、报告查询(报告快递)、住院登记、转诊会诊联系、病理送检、便民门诊和协调联络等十余项服务;我们的病房从单一的外科病房拓展到乳腺内、外科医生共同诊疗的联合病房,在病房床位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腾出中心最好空间设立资源中心,整合病人从诊断、治疗到康复期间所有可能涉及的专业信息资源,这里有上百本我们精心选择的科普书籍、有专为手术患者设计的术后康复用品、有我们拍摄的多部科普宣教片以及义乳佩戴等,病人可以多途径地了解专业信息;日间化疗区除了专业化疗补液外还增设了化疗导管穿刺和维护、肌肉皮下注射和常规检验等化疗相关医疗服务。这些流程改造和延伸服务使中心诊疗过程逐步做到了“一站式”诊治服务。
方琼近影
团队在国内首创了“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科护士成了乳腺癌患者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的领路人,也成为一张“熟悉的脸”陪伴着患者走过手术、化疗、放疗、术后康复、术后随访等全过程,给予她们专业的指导、建议和护理照顾。专科护士用她们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医患、护患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充满爱心、责任心的工作态度,成为乳腺癌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该模式建立至今,已为2000多名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全程管理,支撑着患者走过生命中的寒冬。
我所理解的现代护理不仅仅是护理患者的身体,更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关怀,特别是在乳腺癌患者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前不久,科室来了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女性。病魔是无情的,诊断结果显示她已经是乳腺癌晚期,时日无多。家人所有的希望就是为她过完最后一个生日,也是她的结婚纪念日。生日那天,她丈夫找到我们商量,说他俩养了两只小狗,希望能让小狗和病人有最后的团聚。由于动物不能进病房,医院立即商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护士帮着把躺在床上的她推进了电梯送到地下室,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小狗欢快地奔跑过去,女主人张开双臂好像去拢两个孩子。就这样,一家“四口”团聚了,这也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我们无法无限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一直尽力去丰富生命的宽度。
专科护士在国内公立医院中率先对乳腺癌患者及家属作出了“一个电话,随时解答”的专人专业服务承诺,通过这个电话,帮助许多患者及时得到了最专业的咨询服务。有个病人打电话给专科护士说“发烧了,能吃百服宁吗?”得知病人处于化疗期间,专科护士立即建议她不能随意服药,要去急诊化验血细胞情况。结果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都低得离谱,医生为她开具医嘱,注射药物,提升白细胞数量。如果这个病人当时联系不到我们,盲目地吃了百服宁,后果便不堪设想。这样的电话专科护士每天要接到二三十个,有些是临床简单问题她们直接在电话中就可以给病人答复,减少了病人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有些在专科护士的协调下得到了快速高效的解决,大大消除了病人出院以后的担心和顾虑。截至目前,累计达400多小时的电话连线,解决了患者及家属问题近千起。
专科护士的工作模式不仅给病人带来了全新的诊疗体验,同时也在多学科诊疗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会诊讨论前患者资料的准备、专家的联络和召集,到讨论中的记录协调,至讨论后与患者的沟通并落实讨论意见,我们乳腺专科护士已经成为乳腺中心MDT治疗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这种模式也为探索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作出了有意的尝试。每年通过MDT模式为1300余名患者提供服务,而这种创新的理念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来此学习交流。
护理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挑战。为了给中心护理团队输送新鲜血液,提升团队服务患者的能力,我一直为我们护理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邀请各相关专科医生、专业的医患沟通老师、心理培训师作报告,选送临床一线的护士到海内外交流学习。5年来,已有20多人次护士分别赴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多地学习和进修,并分别取得了PICC穿刺护士、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专业营养师的资质,还有两名护士取得了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可以较为顺畅地用英语为外籍患者服务。因为对于护士培训的一贯重视,我们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专科品质得到了持续提升。
护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护理科研的实践。护理科研能力往往是很多医院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一名研究生护士,我需要积极带头并带领团队一起,从临床工作中不断寻找问题开展护理研究。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编写了30余种健康教育处方、拍摄制作了7部宣教片,创立并维护护理网站,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专科健康教育体系。近5年来,我们护理团队不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还成功申报护理课题6项,主编参编书籍6本,获得了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护理论文、上海市国际护理会议优秀论文等诸多奖项。我们的护理理念和实践也受到各地护理同行的认可,受邀在台湾全球癌症服务研讨会和各类国内护理研讨会作主题演讲。
为了将我们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辐射到同行和基层,我们连续三年牵头组织举办国家级护理继续教育学习班,将有关乳腺疾病护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管理模式传递至全国各省市,在全国专科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坦率地说护士并不是我从小的理想,从专科起步一直到考上博士,从临床一线的打针发药、到管理病房带领团队,支撑着我一路走来,并让我真正爱上这份职业的是病人,是她们身上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感动着我,也是她们身上所承受的病痛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我要为她们去做得更多更好。(谢春乾整理)
飞舞中的鹤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