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52-01
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今天的语文教师,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要从心底呵护学生的童年,要多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一、尊重确实应该先于关爱
有老师曾说:“心中有爱的老师给孩子擦鼻涕时,擦的是孩子;心中无爱的老师给孩子擦鼻涕时,擦的就是鼻涕。”这句话乍听起来,很有趣,也很有爱,要体会其妙处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爱的内容应该包括理解、尊重、关心、信任、宽容、耐心和接纳。而且理解和尊重一定先于关爱的,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洞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用我们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过有价值的童年。努力让“尽在不言中”的爱成为一种智慧和境界。只要懂得尊重先于关爱,就一定能找到办法,让教师的爱抵达孩子们的内心。是时候放弃我们歇斯底里的爱了。
二、声音确实应该回荡课堂
理想的课堂要改变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当配角的传统,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孩子的声音呢?毋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大多是对孩子声音的不自觉的压抑。压抑天长日久,课堂万马齐喑,孩子“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孩子,素质从何谈起?“集体失语”的课堂,何谈素质教育?又怎能谈创新?“集体失语”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又怎能落实?
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处于弱势。那么,语文课堂上,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保证儿童不受教师传统教育观的影响,通过有效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1.让孩子有发问的声音
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与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的过程。课堂上的孩子个个都像个大问号,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有时,面对他们的刨根问底,我也不得不“投降”,只有鼓励孩子们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学习,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2.让儿童有争论的声音
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中,“皇上”(教师)主宰课堂,金口玉言,不容侵犯;“臣民”(学生)鸦雀无声,沉默寡言。而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孩子们言论自由,百家争鸣。
当然,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应重点保护孩子打破对老师的迷信与盲从的那种批评性的思维的声音,对孩子的错误想法要假以时日慢慢引导,加以纠正。课堂上会争论的孩子,我们要为他们点赞,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
3.让孩子有思维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的确与过去不同:对于前人的书,他们有自己的读法;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被人们认为的真理,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异议。这就是孩子的思想。为人师者要以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珍视他们,只有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
4.让孩子有研究的声音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课前,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确立课文研究小课题,组织他们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形成文字。课堂上,我们留给孩子们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充分体现孩童的价值所在,立足语文学科素养,形成核心价值观,最终培养学生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