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14-02
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是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问题一:误认为“鼓励赏识”就是“滥用赏识”。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有些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认为只有夸奖、表扬和肯定,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学生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成绩,就给予表扬与赏识。课堂上出现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夸奖声太多了,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只有鼓励表扬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有一位教师一节课当中表扬学生竟多达60余次。这样的表扬实在过多过滥,学生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心中无数,产生迷惑,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
【建议】:
一、应采取“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但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并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应采取“客观的评价”的方式,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问题二: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就、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个别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课堂现状:不论是否存有合作的时机和必要,教师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一节课甚至进行多次合作学习。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也没有倾听的习惯与交流的技能,有的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急于讨论交流,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与相互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这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有效的合作。
【建议】:
1、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方法多样时、新旧知识比较时。
2、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教给学生“五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表达过程要有条理能让同学听的清楚明白。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问题三:误认为“教师是引导者”就是“满堂提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想尽办法构建引导的课堂,因此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认为这样就体现了教师是一位引导者,致使每堂课出现了一系列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提问。也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
【建议】:
1.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要想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在,新课改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真切感受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误区四:误认为“提倡教学民主”就是“不要教学秩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随便活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可以找老师请教,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教学没有秩序,也没有条理。课堂教学环节不清晰,学生的思维混乱。这样课堂表面上气氛较活跃,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教学。
【建议】:
1、精心预设教学方案。教师在预设时,应认真安排每一节教学环节,思考这些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想一想如何组织学生活动,预计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怎样调控。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序地思维,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要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必要前提:一,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三,对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肯定。只要持之以恒,课堂必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新课程改革的确让课堂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是众“新”捧月。因此,众多的新方法都要牢牢把握一个“度”,当然将来我们还会发现前面的风景更美。缘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虽步履蹒跚却为了共生的理想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