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露
【摘 要】科学课的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它力求体现的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磨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
【关键词】科学 课堂 教学 语言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99-01
科学课的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它力求体现的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磨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工作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 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是教师的素质之一,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语言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功效。”马可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于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讲,更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积极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明确语言学习者所运用的语言可揭示语言学习的一些规律。
应用语言学家们主张语言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 而不是语言操练中的带头人或语言教材的介绍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促在活动过程中他是顾问在交际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交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能对不同语言背景知识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语言教师不断地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对语言学习者所犯的错误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语言教师认为:学习者犯错误是因为未完全掌握正确的语言规则或者是语言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的。而科德在研究中发现如果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特征中的数据处理和假设的构成的活动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通过这些错误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对学习者而言,可以让他们检查所学语言规则的掌握程度。给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语言习得探索学习者在学习中对一种新语言的“发现”方式和过程提供了依据。
二、科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科学严谨在科学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同时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的特征,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表现出科学性和严谨性。逻辑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时,科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更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优化教学语言的实质进展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进入学习的意境。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是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它可以说是整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部分。
语言有严谨性、准确性 科学性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决定了教师对重要的科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严谨性。如果在课堂中教师指鹿为马,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语言幽默、风趣。虽说科学课堂语言要严谨、准确。可是也应该适当增加点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的人常常给人带来轻松和愉快,对教师而言幽默的语言是其基本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地借助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增强感染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轻松愉快地掌握应用的知识。
语言体现人文关怀,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些概念能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全看教师是否能运用合理的语言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实验活动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问:“都做完了吗?”听到大部分学生说做完了,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里的问题在于:没有完成实验的那部分学生怎么办?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往往抽取1-2 组学生进行汇报,然后结束交流活动。那么,没有汇报过的小组就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了!其实,这些问题是能用合理的语言解决的。实验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说:“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把实验中的收获整理一下,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抓紧时间继续做。”汇报不可能每一组都来一遍,在挑选几组汇报后教师可追问一下:“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需要补充吗?”实践证明,多说这两句话,能凸显课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将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利用体态语言,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姿势助说话,用“目光”“走动”等简单的动作来代替我们的课堂管理,以便减少教师说话的次数,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语言应是有声的行动,行动则是无声的语言。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教师就要精神饱满,讲课是要抑扬顿挫,使孩子们喜欢听。上课时教师两眼的注意力不能放在教案上,而要放在学生的脸上,观察他们的表情,揣摩他们的内心变化,当他们听懂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再重复了,要让学生多讲、多动手操作。俗话说:“百听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四、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语言不够准确。教师由于本身科学素养较低,课堂语言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够准确的痕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应该说“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而不能通俗的说“看”,前几者虽然含有“看”的意思,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在对活动结果进行笔录时,应该说“记录”而不能随意的说“写”等等。
语言不够适切。 教师课堂用语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既不能太容易,否则学生无法提高,又不能过难,否则学生根本听不懂。比如,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问题,教师应该用更浅显的语言再表达一次。再如,在教受生词、术语和语言点时,教师要设法让枯燥、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
语言不够高效。有些教师的课堂用语过于冗长,明明可以用一句话表达的,偏偏说上一大段,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最后还是不知道老师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学生经常置身于不够道地或错误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摄入语言的准确性就不够,会影响到他们科学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学的效率会降低,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