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庆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在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渗入,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语文课或思品课上,也应体现在数学课上。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抽象、理性学科,但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个性的飞扬,解决难题的喜悦,人格的完善健全,数学素养的提升,无不是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同样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学生数学人文教育的培养,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关注生命,平等对话
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情感场,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沁人心脾。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一个默默期待的眼神,一句温馨体贴的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手势,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激起阵阵的涟漪,成为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使数学教育绿意盎然。数学教学还属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将教学置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教育中,教师并不是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说说你的想法”“你有更好的建议吗?”“你的想法让我眼前一亮”“你认为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谢谢你指出老师写漏的题,向你学习”“咱们一起商量商量”……让这种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关注情感,活化教材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以往的教学我可能更多的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而较少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总觉得学生将知识掌握好,考试成绩优良就行了。实际上我们的学科教学关注的是三个教学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我们对最后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抱着比较漠视的态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实现从关注学科知识到真正关注“人”?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在学了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小红沿边跑一圈,跑了多少米?很平常的一道巩固练习题,照以往的做法:读题,说说求什么,提取相关知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最后列式解答,完成。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时我想如果还题中的小红以“人身”自由,那么她是否一定会选择跑一圈呢?再者,为什么问题情境中的主角常常是虚拟的小红或小明,而不能直接就是学生自己呢?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了,我把问题重新进行了改编: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如果让你沿边进行跑步锻炼,你想怎样跑?约跑多少米?学生的真实回答如下:
还有学生说:老师,我平时锻炼都是绕操场至少跑3圈的,所以我的算式是(26+14)х2х3。这时,学生不再是游离于问题边缘的消极“看客”,而是真正进入了问题中心,成为“情境的主角”,有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喜悦。我想,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关注数学科学性的同时,关注数学的人文性。也许,这样的课堂有点“跑题”,但对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了人文化的加工,消解问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并非是教师要我解决的,而是真真切切“我”自己的问题,真正做到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活化教材。
三、关注个性,激励创新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培养创新精神。如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设计如下题目( )-4=( )-1;( )-2=( )-3;( )+4=5+( );3+( )=1+( )让学生解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品味到酸甜苦辣:有遇到问题的冥思苦想,有进展时的喜悦得意,有交流中茅塞顿开的欢呼,有反思中灵感顿现的陶醉,更有独闯雄关的自豪。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宣泄,使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让创新意识在人文教育中萌芽。
四、关注历史,提升素养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由结绳计数开始,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成长为分门别类的参天大树。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你知道吗?”为我们串起数学史的点点滴滴,从数的概念、记数符号、计算方法以及各个数学家的介绍等,让学生慢慢去体会美妙绝仑的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追寻真善美的数学品格,这一切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价值观……成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必不可缺之一。我们如能善于运用好这些内容,加之拓展延伸,必有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高之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学习了圆周率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祖冲之将π的近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世界纪录比西方国家取得同等成就早一千多年,让学生感悟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同时也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学习了数学广角中的统筹思想,可以链接近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的优选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让学生感悟原来数学和生活是如此紧密结合,学好数学的价值是如此之大;学习了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契机启迪学生,数学家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转化思想的运用,比如介绍欧拉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是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历史文化流淌的地方,让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数学力量,以促成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成长。
数学课堂呼唤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不为知识教而教,不为内容学而学。“科学与人文,硬币的两面”,正确地把握这两方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