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阵地作用。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教师应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从中感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方法,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充分准备 突出新意
首先,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以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核心,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结合点,正确、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适时引进新思想,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作出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如果我们在备课、上课、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也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想,那我想就是做到了真正的创新。
其次,提倡换位思考。假设我是那个年级的学生,我对这篇课文的哪里会有兴趣?哪里会有什么样的疑惑?这就要求老师能不断总结经验,学会揣摩学生的心理,把握好教学的思路。德育教育不仅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班级发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 带动学生
不管什么课程都有一个预备引入阶段,如果教师能在开头引人入胜的话,那对接下来的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我觉得不必要过多地讲故事给学生听,只需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选材都很好的注重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章的重点段落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感悟课文给我们讲了什么深刻的道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如在新授《祁黄羊》一文时,我反复让学生阅读“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一段话,让学生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了此段话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深化主题:通过这件事,你认为祁黄羊是一个怎样品质的人呢?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什么呢?学生回忆祁黄羊举荐他的“仇人”,到推荐他的儿子,理解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从中学生深刻领会祁黄羊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为人品质,教育学生要向祁黄羊学习,为了集体的事情,国家的大事,不能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加进去,做人要正值,办事要公道,作为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起这样的为人品质。通过主人公的故事,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到了基本的为人处事准则,使德育教育逐步渗透到学生心中。
教师通过任何时刻都能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这也要求我们老师上课要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感情,讲究以“德”服人。不是利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强迫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而是允许学生质疑,通过师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怕学生置疑,而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情景交融 重理重情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如在《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我从“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这两句话中引导学生要学习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育学生在对待自己的学习上以及做每一事情上,都要从小就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打好基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知道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领会新课程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尊重生成性资源;能及时捕捉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生活、做人;同时要以充分的预设,创设生成的空间,从而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如讲卫生、爱护公物、团结同学这些看似小事,但都是德育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重点。同时,学校还可以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道德规范的要求。
总之,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德育,只有捕捉住课堂的点滴,把握好无限的教学空间,激活学生主体,引导他们学会做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这片无限的空间里自由成长,这才真正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