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佑财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第二课堂”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课外活动的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本人就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几点做法进行探究。
一、在生活中探究科学养成课外观察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不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科学学习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例如学习了《面包发霉了》一课,为什么有些东西放那没多久就发霉了,为什么有些很长时间也没变坏?如果知道原因不就可以想办法避免食物发霉了?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研究方法,课后就可以开展实验,这样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在学习了《空气的污染》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在家中或到自己所住的生活小区中、小区周围的街道,去亲身观察体验一下空气的污染,让学生“耳闻目睹”放在家窗台上的一张白纸上落了多少灰尘、让学生统计小区周围的街道上,一分钟通过多少车辆、小区附近有多少烟囱,请学生写成调查报告,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通过种植、饲养的实践探究科学养成动手的习惯
种植和饲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科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优越性,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和《养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种朝天椒,养小鸡等活动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全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在合适的季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等活动,让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情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鼓励、督导,防止学生因不能坚持而中断。
三、通过参观、考察探究科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现场考察是指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了解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空气污染、水域污染,让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要选择学校周围新发现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利用适当的时间结合近期学习的内容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访问科学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解答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考察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为顺利考察奠定基础。
上好科学课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实效,让更多的科学老师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把课外的内容实实在在地融入科学课程中来,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它的效果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惊喜。